韩国蛇神话母题及其文化意蕴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zzz123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话作为最古老的文学形式,是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神话也相应地展现出不同时代的特征。文化孕育了神话,神话又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动物神话是神话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动物在神话中以何种面目出现,其背后蕴含着何种深层次的文化意义,是动物神话研究课题中的重要环节。蛇是一种自然界的常见动物,亦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东西方各国神话中的活跃生物。神话中浮现的蛇形象,是人类基于对自然界的认识和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阅历而创造出来的。神话中的蛇,不仅仅是单纯的动物形象,还包含着创作者在悠久的历史生活中赋予它的独特文化内涵价值。蛇神话,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载体,更具有丰富的人文研究价值。本文在研究韩国蛇神话时,搜集整理了《韩国口碑文学大系》等著作中的大量蛇神话故事,运用神话母题分析方法,通过对蛇神话故事不同母题的分类梳理,对蛇神话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从多个角度展现神话中的蛇形象,将概括化、抽象化的“蛇”以形象化、具体化的状态展现出来。学术界对韩国蛇神话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文学角度对蛇神话进行分析;运用神话母题分类理论从整体上把握韩国的蛇神话,研究蛇神话的文化意蕴方面的相关论文则比较欠缺。本论文以《韩国口碑文学大系》中收录的与蛇相关的神话为基本素材,在神话学的基本框架下,运用神话母题分析的方法,对韩国蛇神话进行了分类梳理,共分为恩报(恩怨)、婚恋(爱情)、升天和变身等四个母题。恩报母题中的蛇表现为亦正亦邪的双重形象。人们对待蛇的态度不同,也体现出入们心目中祸福相倚、互相转化的哲学思想以及劝善惩恶的心理。蛇婚恋母题中,蛇从人类母体中诞生、与人类结婚、甚至与人类繁衍后代,虽为异类,却多具人情、和善亲切。故事的传承集团用身份悬殊的异类婚神话来展现变换万端的现实世界,借此抨击男女尊卑有别、身份差距悬殊的古代封建制度。蛇升天母题中,蛇既能够给人带来幸福和财富,也可以祸害一方、作威作福。无论最后它们的升天行为成功与否,蛇作为龙的前身,拥有毋庸置疑的绝对的“天生神力”,这种神格化身份的取得,使蛇神信仰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由此产生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等原始信仰。蛇变形母题中,蛇通过变身获得重生,拥有死而复生的能力,这是古人将蛇的周期性蜕皮行为进行的艺术加工。蛇可以在蛇身与人身两种截然不同的外在形式上进行自由的转化,拥有神力、具备神格,这体现了古代韩国人思想中朴素的生命观念——“万物有灵”。不同母题的蛇神话所反映出的韩民族的意识,和它们潜藏的历史文化意蕴,对当今韩国社会文化依然产生极大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选择的研究课题属于断代的翻译史学研究,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翻译史研究,它是翻译史和文化史的结合,隶属翻译文化史研究范畴。自1994年王克非教授首次提出翻译文化史研究课题以
唐·德里罗(1936-)是当代美国著名作家。他与托马斯·品钦,菲利普·罗斯、以及科马克·麦卡锡齐名,被誉为当代美国著名的后现代大师。德里罗的作品一直关注当代美国人的生存
隐喻作为一种古老的语言现象,其研究经历了传统修辞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以及哲学和心理学等阶段和各个角度。而发端于1986年的关联理论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被公认为英国最杰出的小说之一。这部小说以其丰富的主题和巧妙的艺术风格奠定了作者在英国文坛中的重要地位。评论家奥尼弗·施赖纳称艾米丽·
辛西娅·奥兹克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犹太作家之一。在其创作生涯中,她笔耕不辍,著有多部小说以及文学评论,并频频获誉,屡次得奖。《披肩》是她的一部故事集,由著
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不像话剧、歌剧、舞剧等西方舞台艺术那样各成系统,它是歌舞合一,唱、念、做并重的综合艺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