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方式早产儿血清IGF-I、GH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生长发育的关系。
方法:将从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入住我院新生儿科NICU的90例早产适于胎龄儿随机分为观察组(早期微量喂养辅助胃肠外营养)和对照组(单纯早期微量喂养),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早产儿出生时及生后第7天、第14天血清IGF-I、GH水平,同时测量两组早产儿相应日龄体重、身长、头围、计算Rohrer指数(RI),并作对比分析。
结果:⑴两组早产儿生后第14天血清IGF-I水平与脐血及第7天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生后第7天及第14天血清IGF-I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生后第14天血清GH水平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⑶两组早产儿脐血及生后第7天、第14天血清IGF-I水与体重、RI及GH分别呈正相关,与身长及头围无相关性;脐血及生后第7天血清GH水平与体重、身长、头围、RI均无相关性,生后第14天与RI成正相关(p<0.05)。
结论:在早产儿营养与生长调控的过程中,IGF-I及GH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与早产儿的营养状况密切相关。IGF-I可作为营养状况判定的客观指标。在晚期新生儿,血清GH水平结合RI指数,可反映早产儿的营养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基础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