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W手机触摸屏MMI的开发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niao1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苹果iPhone的面世促进了市场上触摸屏幕手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厂商加强了触摸屏手机的研发力量。美国高通(Qualcomm)公司提出的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由于频谱利用率高、数据传输速度快等独特的优势而在移动通信市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BREW(Binary Runtime Enviroment for Wireless,无线二进制运行环境)是高通公司提供的基于CDMA的全面的、端到端的无线应用开发、设备配置、应用分发、计费和支付的解决方案。BREW是专门为无线设备设计的一个瘦薄而高效的应用程序执行环境。BREW可充分扩展,不仅支持CDMA2000也能支持WCDMA手机。BREW从1.0开始,到广泛使用的BREW 3.1.X,直至2008年新推出的BREW Mobile Platform,基于这些平台的应用程序开发非常复杂,应用程序和底层服务紧密耦合,UI不易变化,代码复用率低,而且只能处理DOWN、UP及MOVE三种简单的触摸事件,这些触摸事件不能满足MMI(Man-machine interface,人机交互接口)所需的复杂的操控需求,无法实现像iPhone等智能手机一样的触控效果。   为在BREW手机上实现具备智能手机特点的触摸屏MMI,本课题在以下3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设计了一个支持触摸屏MMI的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基于MVC(Model-View-Controller,模型—视图—控制器),以支持UI(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与业务逻辑的分离:(2)研究了BREW的接口扩展技术,设计了ITouch接口以支持触摸屏的复杂事件分发,封装了BUIW(BREW UI Widgets)的函数,并采用链表管理BUIW的控件;(3).将层次状态机(Hierarchy State Machine)建模技术运用到UI设计上,通过事件驱动状态的迁移,从而表现UI的各种变化:为了便于设计状态机,定义了基于状态的XML的TAG、ATTRIBUTE及ELEMENT。以XML来描述状态之间的关系,并研究了XML相关的解析、转换和验证技术。   项目开发结果表明,BREW平台采用了该体系结构后,MMI的开发简单方便,开发人员只需设计好每个应用的状态机,由MMI的框架层来管理系统消息和资源,并负责所有状态机的调度。该体系结构实现了对窗口和控件的拖放管理,可以实现个性化设置如自定义桌面图标,任意拖放并实现新奇多样的图形特效,具备了触摸屏智能手机所拥有的大部分时尚界面和动画效果。
其他文献
本文以国家863计划“新一代高可信网络”重大项目“基于宽带网络的旅游智能导航系统研究”为科研任务,设计并实现了旅游导航与救援系统的服务器端,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
随着无线移动设备的普及,各类多媒体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业务流对数据传输具有较高的要求,例如,实时语音通信业务就对时延和抖动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移动Ad Hoc网络
伴随着网络信息科技时代的来临,三维虚拟人建模技术在计算机视觉、影视制作、游戏设计等很多领域都有着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应用。因此如何获得更加真实的三维虚拟人模型,并有
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各行各业对软件的需求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数据量的成倍增长和功能的不断细化。为了满足新的需求,软件开发人员需要不断的更
基于BP算法的BP网络在计算上以并行为主,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和容错能力,并且非线性单隐层BP网络可以实现以任何精度近似任何连续非线性函数,因此BP网络在实际应用中受到广泛关注。
Web服务作为新一代的平台独立的分布式计算方式,具有适合异构系统集成、易于开发和部署、易于发现和调用等诸多优势,近年来逐渐流行,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Web服务仍然面
一个移动Ad hoc网络(MANET)是一系列相互之间可以通信、完全自组织、自配置无线移动节点的集合。MANET网路由协议用于发现和维护节点之间的路由。Internet接入,通常是指MANET非
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每天会产生海量数据,数据处于爆炸式的增长状态,这预示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具有数量大、结构复杂的特点,导致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食物的营养要求也不断提高,鱼虾等水产品由于其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受到大家的青睐。因此,海产品的淡水养殖给养殖户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收益
在现代企业应用中,多个应用系统或者同一个系统的多个用户之间往往需要进行数据信息交换,如何保证数据传输中的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在深入研究现有数据交换技术和保证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