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1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着手恢复因“大跃进”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困境。安徽省根据中央的部署,结合本省的具体情况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大规模的调整。从1961年到1965年,安徽省通过精简城镇人口,压缩耗资巨大的基础建设项目,调整工业内部比例,调整手工业,以及加强支农工业的发展,使得安徽省国民经济走上正轨,摆脱了困境。在精简城镇人口方面,安徽省自1959年就已经开始着手精简因“大跃进”而导致的过度膨胀的城镇人口。在1961年中央正式开始人口精简后,安徽省采取思想动员,编制精简计划,确定精简对象和去处,做好精简下乡人员的安置和调剂,成功的缓解了城镇生活和生产压力。在压缩基本建设方面,缩短战线,按照先中央后地方,先重点后一般,先采掘和材料工业后加工工业,先计划内后计划外的原则进行压缩。通过压缩,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缓解了物资供给压力,增加了社会商品供应。在调整工业内部比例方面,安徽省采取关、停、并、转工业企业,加强轻工业生产,发展采掘和采伐工业等方式来平衡轻重工业比例。此外,还依据《工业七十条》和《手工业三十五条》建立工业企业和手工业企业的新型管理制度。安徽省在调整工业的同时还加强支农工业发展,试制和推广支农新产品,总结推广支农经验,加紧对农业机械的生产和维修以及生产化肥、农药等与农药发展息息相关的产品。通过对工业的调整,安徽省国民经济比例恢复正常,改善了工业体系布局,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有显著提升。但在安徽省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成就的同时,此次调整过急、过快,没有改变对工业化的片面认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触及,经济发展服务于政治任务的状况没有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