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东西方文化冲突为背景,以后殖民理论为依据,论述了菲律宾南部穆斯林“东方主义”式“摩洛形象”的形成过程,以及穆斯林群体自身对这一殖民话语消解的尝试,即“摩洛认同”的建构过程。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与文章相关的理论基础、选题意义,及近年来的国外研究概况、研究方法等等。
第二章与第三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探讨“摩洛形象”的形成及变迁,即从殖民到后殖民的东方主义式穆斯林形象。主要以时间为线索,第一节讲述西班牙殖民时期的摩洛形象。第二节叙述了美国殖民时期菲南穆斯林“摩洛形象”的延续与变迁。第三节以菲律宾独立后摩洛形象的变迁为主要讨论内容。在本章的小结部分,笔者以东方学和东方主义为理论基石,认为作为刻板印象的“摩洛形象”,实质上是基督教文明与东方伊斯兰文明长期冲突与误解的典型表现,是殖民时代世界范围内两种文明之争在菲南“分战区”的战争遗产。
第三章则反转角度,以菲南穆斯林对“摩洛形象”的反动与消解为主要研究对象。第一节从人物(阿里木丁和库达拉克)、传说(邦图干的故事)及穆斯林群体边界的史实分析三个角度,全面分析了15—19世纪菲南穆斯林的自我认识。第二节讨论美国殖民时期穆斯林群体的认同变化。分两个时段介绍。第一,体制外的游戏时期。通过早期穆斯林对北部民族主义者反美殖民召唤的拒绝及对美国人的态度,分析其对外界势力的看法与态度;第二,体制内的博弈时期。分析被迫接受美国殖民统治后穆斯林群体的态度及反应,表明“菲律宾穆斯林”认同的形成及影响。第三节为全章的重点。主要借助族群及族群认同建构理论,探讨二战后菲律宾南部穆斯林的反文化霸权运动,即从传统到现代的摩洛认同的自我建构。首先是展示了此期间穆斯林精英对传统的再塑造与利用,及“摩洛认同”的“想象”与“鼓动”过程;其次从学理和实践两个角度分析了新认同的内在缺陷与不可行性。第四节则紧贴上节内容,以笔者菲律宾南部田野调查资料为主,说明穆斯林群众对新认同的接受状况,展现目前南部穆斯林群体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状况。最后的小结部分,则从世界范围内的反殖民话语霸权行动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为背景,将摩洛精英的新认同建构活动看作一场非殖民化的意识形态战役,并将其列为20世纪世界非殖民文化抵抗与独立意识发展之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对其做出意义上的解读。
论文最后是结语,总结全文内容,从哲学与心理学两个角度分析摩洛形象的本质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