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1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对国民经济采取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1-1963年的精简职工政策作为“调整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北京作为首都,与其它各省市自治区相比,面临的压力更为巨大,精简任务更为繁重,因此其精简政策带有鲜明的示范性,具有研究价值。本文是对北京市1961-1963年精简职工政策的过程的系统回顾和若干思考。本文的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现状。本文主体部分首先介绍了北京市精简职工的背景。1958年的“大跃进”和1959年庐山会议后的继续“跃进”,导致了北京市企业职工的急剧膨胀。到1960年底,北京市职工总数达到185万人,比1957年增加77万,增加71.3%,职工人数膨胀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造成北京市副食品和日用品供应情况紧急、浮肿流行,农业基础领域劳动力流失,农产品产量下降,动摇了国民经济的基础。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北京市在中共中央、华北局的领导下开始大幅度精简职工。本文第二部分是对精简过程的历史回顾。精简工作自1961年7月开始后,中共北京市委精简小组制定和下发了一系列文件指导精简工作,工业、教育、党政机关、人民团体等陆续开始各自系统的精简。截止1963年7月底,北京市累计精简了60多万职工,其中回农村的有35万余人。精简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阶段:开始并初见成效的阶段,深入推进、全面展开的时期,高潮期,完成阶段。文章最后一部分是对北京市精简职工政策的若干思考。北京市在精简职工的过程中采取了比较科学的方法和步骤,实现了支援农业、减轻国家和城市负担、提高企业劳动率的目的,但也留下了一些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