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原子通过碳纳米管及单壁碳纳米管储氢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来源 :内蒙古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uan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纳米管由于具有典型的中空结构和异常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其具有很大的长径比,在储氢方面受到各国科学家的普遍关注。人们用不同的理论,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类型碳纳米管的储氢性能进行了模拟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借助分子动力学方法,采用Brenner([#]2)半经验多体相互作用势,在原子水平上模拟氢与单壁碳纳米管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在原子层次模拟研究了氢原子在单壁碳纳米管中的运动。对温度为100K时,初始入射动能分别为1,5,10,15,20,30eV的H原子以不同的入射角度进入碳纳米管进行模拟,观察了氢原子与碳纳米管的吸附情况及在碳纳米管中的运动,并讨论了不同入射能量和入射角度对氢原子在碳纳米管中吸附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能量为20eV时H原子能够很好的吸附在碳纳米管管壁上。   (2)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了大量氢气分子进入单壁碳纳米管(即碳纳米管储氢)的物理过程。在温度为100K时,对三种相同管长不同管径的单壁碳纳米管的储氢性能进行模拟,观察得到:碳纳米管的储氢性能与管径有关,随着管径的增大,碳纳米管的储氢量在不断增加;此外,氢在碳纳米管管壁附近以原子形式存在,并与组成碳纳米管的碳原子成键。本文把所得到的结论与相关文献进行了比较。
其他文献
由于模拟量子多体系统所需的存储和计算资源随着粒子数的增长而指数暴增,所以人们难以通过经典计算机实现对量子多体系统的模拟。而且,许多量子系统也难以通过实验直接进行研究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实验和理论的惊人吻合表明标准模型(SM)在描述电弱物理方面是成功的,尤其是,电弱统一理论所预言的中性流的发现以及中间矢量玻色子(W±和Z0)在实验上的产生,更增
本论文利用磁控溅射、飞秒微加工和光刻工艺等实验手段制备了两类太赫兹波段的周期型金属亚波长微结构。并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对两类微结构的太赫兹透射光谱进行了系统的
学位
量子信息学是量子力学和信息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包括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两个分支。由于量子力学的量子态叠加原理和量子纠缠等特性,量子计算机能够极快
迄今为止标准模型(SM)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理论模型,它的预言同现在的实验数据高度吻合,但是它仍被认为是描述能量在(O)(102)GeV的粒子物理现象的有效理论。人们设计了许多实验
真空涨落和辐射反作用被认为是引起自发辐射和能级移动的物理根源,但是两者又存在着不确定性。自发辐射和能级移动既可以解释为真空涨落的结果,也可以解释为辐射反作用的结果,还
在许多多体量子系统中,随着系统某些外部参数达到它的临界值,在零温情况下量子系统会发生量子相变。一般说来,量子相变的发生伴随着处于临界点时量子系统基态的能级交叉或者是某
随着微晶、合金、岩石、陶瓷,复合功能材料等的广泛应用以及一些纳米材料、微器件、微结构和微系统的深入研究,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微(细)结构固体材料。特别是能够找到合适的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