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条件价值评估法(CVM)是评估自然资源及环境物品价值最广泛的方法。在CVM研究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受访者的支付意愿(WTP)和其居住地与作为评价对象的环境资源之间的距离是密切联系的,距离属性是偏好异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受访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价格机制,调节环境物品的需求。一方面,影响受访者对环境物品的认知程度,通过影响信息的有效性和可获得性,产生环境偏好;另一方面,影响环境物品使用或替代使用的可能性。如果假定距离会影响受访者对某一区域的支付意愿,那么在逻辑上应该是负效应。受访者居住地与评估对象的距离越远,其对环境物品改善或保护愿意支付的可能性就越少,即WTP的“距离衰减性”。目前,国内还未出现关于空间属性与环境物品价值之间的关系研究,CVM研究也未纳入对距离因素的考虑;而国外相关研究仅阐明了距离和WTP的相关性,验证了WTP的“距离衰减性”,但未能深入研究距离对WTP的影响机理。如今,空间属性对生态环境价值评价的影响和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提高CVM评价的科学性,需要深入研究空间属性距离因素对WTP的影响机理。论文应用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于评价环境物品与服务价值的开放式双边界二分式条件价值评估法,分别以三江平原湿地、松花江流域为应用对象进行实证分析。首先,阐述了CVM评价方法以及WTP的距离衰减性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双边界二分式CVM数据的计算模型。其次,在三江平原湿地的实证分析中,论文对三江平原湿地非使用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价,在验证WTP“距离衰减性”的基础上,提出等高线WTP概念,构建基于等高线WTP的CVM评价模型,重新界定基于CVM的环境资源非使用价值的计算方法。此外,以松花江流域为应用对象的实证研究中,论文还将近年来在环境领域兴起的伦理满足理论引入CVM评价,建立基于伦理满足的CVM评价模型,将利己环境态度、利他环境态度、生态环境态度作为解释性变量纳入支付意愿函数,建立具有环境态度变量及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变量的支付意愿函数,探讨环境伦理偏好对WTP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应用开放式双边界二分式CVM,采用分层抽样原理确定问卷的总投放量和各地区投放量,分别于2011年6-12月对三江平原湿地、2012年9-10月对松花江流域进行支付意愿问卷调查。三江平原湿地调查以面访调查为主、网上问卷调查为辅,共发放纸质问卷1302份、网络问卷665份。调查共回收问卷1197份,其中面访调查1003份(回收率77%),网络调查194份(回收率29.1%)。松花江流域全部采用面访调查的方式,共投放问卷1660份,回收问卷1653份,调查回收率为99.59%。论文运用支付意愿函数模型分析了可能影响居民支付意愿的因素,通过最大似然估计法对模型参数予以估计。研究结果表明,等高线WTP的提出更客观地体现了距离因素对WTP的影响效果;基于等高线WTP的CVM评价模型的提出,提高了CVM评价结论的科学性,更为客观、科学地建立了WTP计算方法。同时,环境伦理满足理论的引入,拓展了CVM方法的研究领域,促进了我国伦理学、心理学与CVM相结合的交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