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蒙商泛指明清时期在蒙古地区做生意的外地商人,主要指山西人,亦称旅蒙晋商。从17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历经300余年,在鼎盛时期一度几乎垄断了整个蒙古地区的贸易与金融,对蒙古地区的经济文化及蒙古族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旅蒙晋商隶属于晋商学研究范围,在当今学术界关于晋商学的研究中,存在着“就晋商而论晋商”的缺陷,其中不少学者指出,晋商活动的区域研究是有待深入的问题之一。本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探讨清代旅蒙晋商在内蒙古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商帮的形成、发展与衰败;著名旅蒙商号“大盛魁”、“元盛德”的经营活动对蒙地的影响;跟随迁徙的西口移民力量的壮大以及形成的蒙汉民族融合趋势;商贸城市的出现和发展等。有清一代,旅蒙晋商群体对内蒙古地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旅蒙商业文化的影响。旅蒙晋商的商业经营活动增强了蒙古牧民的商品和货币意识,带动了蒙地中小城镇的兴起和发展,激发了蒙古地区蒙人经商群体的出现,引起了蒙古族传统生活文化的变迁。二是移民农耕文化的影响。大量的西口移民进入蒙古地区后,与蒙民通婚、杂居,蒙汉两族文化融合加快,形成了农耕与游牧并存的蒙汉交汇区,在这片广大的区域上形成了一种“非汉非蒙,有蒙有汉”的移民“西口文化”。移民农耕文化促进了蒙汉交汇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动了蒙地村落及城镇的兴起,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漫瀚调”。因此,旅蒙晋商文化的内涵是多元的,应该全面综合地考量其对清代内蒙古经济社会文化变迁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有几点应阐述清楚:一是内蒙古商贸城市的出现,不单单仅是因为商业活动的影响,还应注意西口移民进入蒙地后,在经济生活上促进草原畜牧业与农区种植业的结合,使得一部分蒙古族从游牧变为半农半牧或向定居农业转变,而这种经济生活方式的转变才是商贸城市形成的基础。二是“西口”文化是一种双向交流文化,包括中原农耕文化对草原游牧文化的侵袭,也包括游牧文化对农耕文化的渗透,是两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结果。步入新世纪,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内蒙古市场经济的发展,弘扬“旅蒙晋商文化”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