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投资中东欧国家重大项目风险分析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za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世纪交替之际,中国将“使‘走出去’战略在建设系统有所创新”写入“十五计划”(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标志着“走出去”战略正式启动,意味着中国对外开放从注重“引进来”发展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双轮驱动。自此以来,中国的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而进行对外投资的主体既有国有企业亦有大中型民营企业。根据最新的《2019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目前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兼具大体量、全区域、多领域的特点,对外直接投资在2019年保持全球第二的流量,蝉联全球第三的存量,覆盖了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涵盖了国民经济至少18个多元行业大类,为东道国显著增加税收、创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在对外投资充满机遇的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遇到的各类风险和挑战也日益突出,对海外投资风险系统性的管理和预测,已成为学术研究和实践中的热门话题。国内外学者对于中国企业投资海外风险的研究丰富多样,从投资不同国别区域到不同行业,涉及但不限于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文化风险、法律风险、行业风险等,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方面利用多样的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尝试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这其中既有定性的理论探究和案例分析,亦有定量的实证研究,但截至目前,几乎没有研究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对海外投资风险进行分析和预测。与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方法相比,机器学习的方法拥有对复杂模型更强的预测能力,不拘泥于“可解释性”,灵活地选择函数形式进行拟合数据,在无偏性做出让步以提高预测性能,而且利用大数据进行研究具有创新前瞻性。使用计量经济学和机器学习的方法对海外投资风险进行分析和预测,二者优势互补,互为稳健性分析,是本文的一大创新之处。国内外学者对于中国企业投资海外风险的研究涉及了多个国别和区域,尤其比较多地集中在风险较高或发展中国家聚集的区域,例如非洲、东南亚、拉丁美洲等。相比之下,目前对中国投资中东欧地区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但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行中,在中国—中东欧“17+1”框架的合作引领中,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关系日趋紧密,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将投资的目光转向中东欧国家,中东欧国家地处欧洲,但又因历史原因具有很多与众不同的特点,增加了海外投资项目风险识别的复杂度和难度。聚焦于中国投资中东欧地区,分析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投资禀赋,是本文的另一创新之处。鉴于以上,本文将中国企业投资中东欧的重大项目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对已有文献和案例实践的回顾,基于Miller的一体化风险管理模型,从宏观、行业、微观三个角度对企业所面临的投资风险进行归纳识别,包括宏观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法律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中微观的行业和企业项目因素。利用“中国全球投资数据追踪”(China Global Investment Tracker)数据库、世界银行(World Bank)数据库、全球治理指数(Global Governance Indicators)数据库、经合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数据库、Orbis全球企业数据库等提供的数据表征项目面临的各类风险,使用计量经济学和机器方法两类方法,后者涉及线性判别分析和二次判别分析、朴素贝叶斯分类、基于树的方法(决策树、套袋、随机森林)、多分类逻辑回归、多元逻辑回归、岭回归和套索回归、主成分回归和偏最小二乘等多个模型,构建了风险分析和预测模型,展示在预测中各解释变量的影响和重要性排序,是对前人研究的学习、总结和补充,也为未来对海外投资项目的系统性风险预测和管理提供一种方法论,具有实践上的应用价值和参考借鉴意义。通过相关的论述和实证分析,得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中国企业到中东欧十七国投资的风险来源复杂,大致可以分为微观的操作性风险、中观的结构性风险、宏观的环境性风险。从微观层面来看,中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对项目成功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中方企业为国企对项目有促进作用但不显著。从中观层面来看,相比非制造业的项目,中国企业在中东欧投资的制造业项目的成功率更高。从宏观层面来看,东道国的汇率水平对项目成功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东道国的反腐败水平、经济自由度对项目成功有促进作用但不显著。东道国的法治水平对项目成功有较大负面影响但不显著。逻辑树的结果表明企业净资产收益率16.47%和17.425%以及东道国法治水平指数0.83是分类项目成败的重要划分节点。综合套袋法和随机森林的结果,反腐败、净资产收益率、制造业、国企是对于预测来说最为重要的几个解释变量,在投资前期准备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这些属性。
其他文献
2019年12月,武汉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国内外媒体对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了广泛报道。作为美国主流媒体之一的《纽约时报》在国际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在危机事件的建构和传播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然而,在其对中国新冠疫情的报道中存在歪曲事实、借疫情诋毁中国的情况。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选取《纽约时报》2020年1月23日至3月31日期间涉及中国新冠疫情的报道,自建小型语料库。在批评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研究该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党的十八大上首次提出,其基本要求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随着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联合国总部讲话等多个场合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这一理念正式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性主张。作为中国在中东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国家,阿联酋积极回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2012年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此关系
半岛电视台凭借其非西方的声音、国际化的视角与大胆独特的见解,在国际传播格局中获得了不容小觑的地位,在阿拉伯世界乃至全球范围都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半岛电视台的新闻报道直接影响着阿拉伯各国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与态度。本文由此出发,以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半岛电视台网站对中美两国疫情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框架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与比较研究法对中美两国相关报道框架进行分
口译中的自我修正指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对自己的译语作出的后续调整。自我修正是口译中的常见现象,同时也是重要的口译策略。然而,汉英口译中自我修正的研究较其他语言对比较有限。本研究基于第八届全国口译大赛全国总决赛25名选手的交替传译语料,分析学生译员在汉译英和英译汉两个方向中的自我修正现象。通过考察不同类型的自我修正的频率和次数,对比学生译员两个方向中的自我修正现象。本文采用的自我修正分类框架基于前人对一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2019)作为迄今唯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作家,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地位都是毋庸置疑的。自1970年莫里森发表第一部小说至她逝世,她一共出版了 11部小说,每一部都获得读者与评论家的高度评价。国内外莫里森作品相关研究虽异彩纷呈,但从流散的角度阐释莫里森作品的研究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这是因为流散作为新兴的批评工具直到近些年才被学界所引介和应用
中匈关系源远流长,但官方关系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两国形成了友好关系,其基础是相似的意识形态。中匈关系多年来保持稳定。从21世纪开始,这种关系进入了黄金时代。从那一段时间起,两国的关系开始变得越来越密切。2004年匈牙利加入欧盟后,中匈两国签署了“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协议。中国开始认识到这个中东欧小国的重要性,它有可能成为中国加入欧盟的门户。2008-2009年经济危机后,匈牙利
随着中国和德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不断增多,以及德国高校学历在国际社会的较高认可度,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到德国留学。中国学生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中长大的,因此,在德国留学期间他们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文化差异和其他文化相关的因素,这些因素会给他们带来不适感和其他的心理压力。压力是现代社会常见的现象,几乎每个人都会遭遇不同的压力情境。压力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但是几乎没有聚焦于中国留学生的相关研究。因
中国对多边主义的态度经历了从“有限参与者”到“积极拥护者”,再到“参与者和建设者”的转变。在当前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国将多边主义视为基本立场与核心原则,其内涵包括了四个要素,即以协商对话为核心要义,以共同发展、互利共赢为目标,以遵守国际规范为实践路径,以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为基本原则。作为非洲最大的多边区域合作机制,非盟在非洲一体化、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对外发出统一声音上扮演了
长复句的翻译一直以来都是德汉翻译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德语中的长复句常常带有复杂的定语与状语结构,句子之间环环相扣,对译者的理解与翻译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不仅如此,译者在翻译德语的长复句时,往往在汉语中找不到一套直接对应的句式结构,这也构成了翻译的一大难点。本文选取了德国著名汉学家傅海波所著的《蒙古政权统治下的中国货币和经济》一书中引言与第二章的部分内容作为试译和研究对象,举例分析了书中所涉及到的长
现有唐·德里罗研究聚焦于消费文化、技术理性和媒介文化对德里罗小说人物之自我认识和日常生活的影响。着眼消费文化的学者揭示了外在形象商品化对德里罗小说人物的异化作用,研究媒介文化的学者指出影像崇拜对德里罗小说人物的主体建构起着决定性作用,考察技术理性的学者关注电脑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医疗科技的异化作用,他们认为这些科技将人体变成数据和影像,从而影响了人们的自我认识和生活方式。总体来看,德里罗研究涉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