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对外部资源的利用已然成为了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一些国家的企业用于外部研发的经费比例在逐渐增多,企业对外合作关系数量亦增加十分明显。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场的瞬息万变,使得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单纯依靠企业自身研发活动的创新行为受到约束,企业逐渐转向外向的开放式创新。更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加强外部知识获取战略,开放式创新成为企业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热点。然而,外部知识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并未得到清楚的回答。现有研究对外部知识获取与创新关系的分析,多从静态、孤立的角度探索企业外部资源对创新的作用。即便在开放式创新理论逐步得到关注后,研究者也极少关注到外部资源在企业内部的转化过程。理论上,资源基础观与动态能力可以很好的解释资源内部发展路径,但现有文献对外部引入资源如何与组织能力结合而形成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和不易替代的异质性资源解释依然不足。因此,单独利用资源基础观的理论,无法解释企业在获取外部知识后是如何完成内部发展,外部知识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理论上缺乏合理的解释,导致现有文献关于外部知识获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缺乏深入分析。在实证研究中,外部知识获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正向作用虽然得到广泛的认可,但有关影响机制的研究较少,体现在缺少对二者之间关系是否存在中介变量、什么中介变量的探讨不足。如何解释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后的内部发展问题?企业获取的外部知识如何成为异质性资源而影响创新绩效?转型经济体中企业的外部知识获取战略的作用方式是否被制度环境左右?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将成为破解创新绩效研究的关键。围绕“外部知识获取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这一基本问题,本研究综合了资源基础观、动态能力理论、创新理论及制度理论,通过文献综述、理论推演和统计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尝试揭开外部知识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黑箱。在外部知识获取与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中,引入了机会识别与企业内部研发活动两个有序的链式中介变量,制度环境作为调节变量。本研究认为,外部知识通过影响机会识别水平与内部研发活动,使得企业内部知识基础更新或重构,进而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同时,外部知识的内部发展过程受到制度环境的调节。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企业相关数据,样本覆盖了20个省份,4个直辖市。调查对象选取了部门经理及以上级别的管理人员,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上述观点。调研所获数据在信效度与同源方差等方面达到了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随后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与Bootstrap方法分析,检验假设,得到以下基本结论:(1)企业的外部知识获取行为有利于机会的识别,同时对企业内部研发活动有促进作用;(2)机会识别与企业的内部研发活动有利于企业创新产出,外部知识获取通过机会识别与内部研发活动间接作用于企业创新绩效,同时机会识别能够促进企业的内部研发活动,机会识别与内部研发活动构成有序的链式结构,中介了外部知识获取与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关系;(3)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善,企业更倾向于将资源配置到生产性活动中,外部知识获取、机会识别对企业研发活动的正向作用均得到加强,但外部知识获取对机会识别的作用未受制度环境的影响。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对外部知识获取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分析,引入机会识别和内部研发活动这两个有序的链式中介变量到理论框架中,建立了外部知识获取影响创新绩效的新路径。以往的研究更加关注外部知识作为资源引入企业对创新的直接促进作用,将知识获取视为引起企业创新绩效的直接前因变量,缺乏对外部知识影响机制的探讨,探索机会识别与内部研发活动的中介作用是解决目前关于外部知识获取影响企业创新机理的有效方法;(2)丰富了动态能力视角下,企业外部知识转化的内在机理。外部获取的知识实际并不完全具备资源基础观对异质性资源的描述——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和不易替代,少有研究将资源基础观与动态能力理论结合来探讨并不完全具备异质性特征的资源如何通过动态能力转化为具有异质性特征的资源集。本研究基于资源基础观与动态能力整合的视角,引入机会识别与企业内部研发活动的链式中介,作为动态能力的微观基础,在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后,通过整合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形成了更新或重构的资源基础,进而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3)通过分析制度环境(区域市场化指数)对外部知识获取与研发活动、机会识别与研发活动间的调节作用,加深了对企业外部知识获取作用的认识。国内的经济转型期特点决定了市场尚不成熟,各地区间的制度发展亦不均衡,制度的二元激励作用存在。在制度有差异的环境下,外部获取知识在影响企业创新过程呈现的不同并未得到深入讨论。本研究整合了开放式创新理论和制度理论,探讨了制度完善程度在企业利用外部知识过程中的影响,丰富了从制度视角对开放式创新理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