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旧区更新设计分析方法研究——以空间句法及其应用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leifeng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对于城市的含义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有着不尽相同的认识和理解。人们创造了环境,反之,环境又影响了人。  旧城更新改造对自然环境质量、生态景观质量和文化环境质量都会产生一系列影响。这种影响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近三十多年来,旧城改造中那种一切推倒重建的做法已经停止,很多国家现今又重新评价旧建筑在旧城改造中的意义,并认为,旧建筑是一种储存着的现成可以利用的能源,而建造新的高楼大厦却需要耗费大量能源。同时,人们普遍认识到,城市新旧并存及渐进生长方式有其存在的优点和必然性。在处理新建筑与旧建筑的关系方面,不外乎有协调和对比两种办法。  在具体做法上,总的趋势是在力求保护旧城原有结构的前提下,嵌插一些小型的改造的建筑。强调深入研究城市历史,注重调查现状,同时,有层次地进行城——区——街坊——组群——单体的分析。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建传统、恢复历史。城市环境建设和发展中不同时代的物质痕迹总是相互并存的——“城市本身就应该是一个教育人的、活的、有秩序的博物馆”。  同时,城市旧区改造不能只停留在面貌层次上。当前我国最迫切也是最重要的工作首推城市现状调查,重新评价旧城的综合价值构成,越是文化深厚、历史悠久的城市,调查愈要细致,有条件的应把重要街区,乃至单体建筑编制现状图,并将其建造年代、房屋产权、使用条件、立面、保留价值、毗邻建筑环境现状及建议分别建立档案,编制评价记录。其次要尽量与社会科学工作者合作,对该城市的历史演化、文化传统、居民心理、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等作出分析。只有在这两项工作的基础上,才能开展进一步的城市更新改造工作。应该认识到,城市保护、改造和更新工作是一项永续的事业,决不可急功近利而铸成大错。  城市设计的各种分析方法是开展具体城市旧区更新设计研究和实施项目的必要手段,它为城市旧区更新设计过程的组织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现代城市设计运用的各种分析方法是随着城市设计领域本身的发展演变而逐渐完善的。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模拟分析、GIS、空间句法、多媒体技术、相关学科的理论模型、GPS乃至互联网等数字化技术分析方法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发展标志着城市设计的数字化科技创新平台正在逐步形成。  数字化城市设计技术分析方法提高了从宏大尺度到精细尺度的空间层次和包括社会、经济、环境、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空间形态综合研究能力,拓展了空间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强化了城市设计的定量化分析,完善了现代城市设计专业的方法体系、工具手段和作业方式,推进城市设计的理性化和科学化,从而从根本上突破城市设计传统经验决策和技术方法的局限,使建立某种客观的评判标准成为可能,将深刻影响城市设计学科的未来发展。  空间句法作为一种从城市整体到局部都可以运用的理性分析工具,在中国的实证研究和量化分析中证明了空间形式与空间功能之间存在着相关性,空间形式对人的使用功能、活动具有反馈与影响作用,形式与功能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性。我们终于不再只能依靠直觉思维来进行空间研究和规划设计,空间句法已经提供了一种理性科学的系统性辅助手段。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转型为空间句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面对越来越多旧城中存量型土地规划与设计中的问题。应用空间句法对旧城区的空间网络和空间视域的分析,在交通网络的织补、土地使用性质与强度的确定、公共空间系统的组织、地区空间活力的提升等多方面进行的前期研究可发挥重要作用,并可对规划与设计方案作实施后成效的预评估,同时它改变了单凭直觉经验进行规划设计与建设的方式,为避免造成不尊重建成环境而大拆大建提供了技术支撑。这种方式与方法本身不存在文化与形态的差异性,从实证的成果来看能够适应于中国城市与人居环境的分析研究。  第一章绪论部分明确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归纳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并梳理得出研究方法和框架,为后文打下基础。  第二章对城市旧区更新设计的产生及其基本特征等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总结了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城市旧区更新存在的问题,为后文分析方法研究部分提供了框架。  第三章对城市旧区更新设计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总结出城市旧区更新设计的一些重要的分析方法及有效的手段,提出数字化定量分析方法的重要性,为后文引出空间句法做铺垫。  第四章对空间句法理论及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总结出空间句法在城市旧区更新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与技术方法。  第五章设计实践部分,基于空间句法对重庆市沙坪坝中心区进行分析,总结其空间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及街道网络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更新策略和方法建议。  第六章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提出研究当中存在不足并对后续研究提出希望。
其他文献
建筑适应气候一直是建筑领域研究与实践的追求,随着几十年的智能建筑和表皮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建筑与建筑表皮逐渐具有了整合智能、动态和可持续特征的可能性。本课题基于“生
Art Deco作为20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建筑装饰风格,在经历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复兴后,渐渐走入了当代人们的生活,在Art Deco被粗制滥造所复制和模仿的环境下,被赋予了深厚中国文化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量急剧猛增,建筑能耗也在全社会总能耗中占有越来越多的比重。同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能源枯竭等问题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投入到生态节
伴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缺乏个性破坏城市原有的肌理的现代建筑泛滥,不但引起了地域性历史文化的消失还造成了能源短缺、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
建设低碳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而居住区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子空间之一,其规划及建设都对城市低碳化进程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空间句法、调查问卷及文献综述,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20世纪中国年画的嬗变,探析民间文化自身的独特规律以及自发性在民间文化中的作用与价值。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论、附录四部分组成。论文正文分为4个章节,
目前,随着兰州市高层住区的不断发展,以及兰州市河谷带型城市的地形空间的限制条件下,高层住区在滨河两岸大量出现,会对城市滨河带状区域空间要素构成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而
本文基于“邻里中心”理念,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出发,并且从“居住区邻里中心”最新发展现状和先进的规设计出发,在国内和国外的居住区商业进行研究,并基于创新和发展“邻里中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成为现阶段城市发展的新原则。位于旧城的大学周边片区曾对地区经济发展、文化氛围的提升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近年来
阿依墩历史街区是新疆伊宁市四个历史街区之一。它位于伊宁市南市区的喀赞其片区,地处伊犁河谷区域,拥有沃野千里、水系密集的自然地理环境,而多次回屯政策促使的民族融合,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