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平衡剖面技术为手段,在深入分析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构造特征与演化的基础上,结合地震剖面分析,进行了珠三坳陷内部洼陷的划分及其特征分析;最后,以源热共控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区域生气凹陷的分布规律和煤系烃源岩发育及演化的构造控制机理,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位于古亚洲、太平洋、特提斯构造域的过渡地带。新生代,珠三坳陷是兼具活动性质的非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受神狐、珠琼、南海、东沙运动的影响,可分为断陷(K2-E13)、坳陷(E23-N121)及新构造期(N1-Q)三个演化阶段,形成了现今新华夏系、南海系、反“S”型构造带相互交叉、限制的复杂构造格局。断陷期,张裂作用具有多幕性,裂陷Ⅲ幕是含煤地层的沉积期;坳陷期,珠三坳陷以热沉降作用为主,局部发生挠曲褶皱型构造反转;新构造期,块断升降作用强烈,珠三坳陷发生断层型构造反转,逐渐由被动大陆边缘转化为南海北部陆缘特有的坳陷类型。2、在珠三坳陷内,控凹断裂均具有“弱—强—弱”的演化序列与“分段、连锁”的构造特征。随着断裂体系的“分—合—分”,沉积中心呈“跷跷板式”迁移,以珠三南断裂最为显著。3、珠三坳陷可细分为14个洼陷,各个洼陷以相对式、相背式、串联式、并联式、S型相联,形成缓坡坡折带、断控陡坡带、断阶带型3种典型的构造带。依据各洼陷结构和恩平组沉积相展布特征,认为文昌A、文昌B凹陷缓坡构造带,构造活动相对简单,有利于泥炭堆积。4、构造控制了珠三坳陷含煤地层的形成及其热演化。早渐新世,珠三坳陷古湖泊处于稳定沉降的过补偿沉积阶段,缓坡带—文昌北洼因聚煤时间长、聚煤面积广、聚煤程度好,是坳陷的富煤区;高地温梯度与巨厚的裂后沉积,是煤系生烃有利的构造—热条件。因此,文昌北洼源足热足,是珠三坳陷主要的煤系烃源岩分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