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性语篇分析视域下的伊斯兰和穆斯林形象表征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ryzhao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伊斯兰和穆斯林话题的讨论由来已久。美媒对此的报道已是其近三十年来尤为重要的新闻议题,该种集中而广泛的注意力也已将此议题延展至世界范围内的讨论。然而美媒所呈现的伊斯兰和穆斯林形象碍于媒体对失实、片面信息的选择性报道而被扭曲或呈现出消极化态势。该种失实化形象实则受制于媒体报道的态度以及自身意识形态的引导。厘清美媒在报道伊斯兰和穆斯林过程中嵌入的意识形态,应植根于报道话语中对其形象的具体描述。  而话语分析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目标。鉴于此,就话语分析自身而言,其研究对象应为媒体中的“表征”,而非“描述”。20世纪90年代后期,借鉴于多种分析框架和方法,对话语进行批评性分析从而厘清意识形态出现并命名为批评性语篇分析(CDA)。根据Fairclough(2013:10),Wodak和Meyer(2015:2)的研究,批评性语篇分析作为对话语与其他社会因素之间相关关系的跨学科分析,以问题为导向,以社会实践为对象,通过分析话语揭示隐藏的意识形态和权力。  本研究基于批评性语篇分析,整合出适合自身研究的理论框架,包括文本分析,话语策略分析和社会认知分析。以9/11事件前后十七年时间为节点(自2000年一月一日至2016年12月31日),以美媒对伊斯兰和穆斯林形象表征为研究对象,以分析该表征体现的语言特征、话语策略以及认知偏见的形成过程为研究问题,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即批评性语篇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来说,是将语料库语言学中的主题词表分析、搭配分析、词簇分析以及语义韵分析,结合统计测试,运用到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三个层面中去。需要指出的是,该研究的开展基于语料库,而非语料库驱动。  本研究表明,伊斯兰和穆斯林在媒体报道中正深陷污名化问题。语料库文本中包含大量语言依据以例证失实化表征、刻板化印象以及偏见的存在,如“水土不服的局外人”,“动乱制造者”和“被动接受者”。关于“歧视”现象的语言依据并未出现在语料库中,可知伊斯兰和穆斯林的污名化过程尚未完成。  仍需注意的是,美媒和学者正在采取行动以试图纠正以往失实化的形象表征。基于以上文本、话语策略以及社会认知分析,未来的研究将会更多考虑采用认知方法来探索伊斯兰和穆斯林污名化的形成机制,从语言学角度找到减轻甚至是消除污名的方法。
其他文献
针对当代有些中学生存在道德失范的行为,从四个方面谈了他们道德失范的原因以及采取的应对策略。 In view of the current ethical anomie behavior of some middle school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一直畅销不衰、影响深远。小说通过一个叛逆少年霍尔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