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碘是人体及哺乳动物的必需元素。由碘缺乏引起一系列机体功能紊乱症状,统称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IDD)。石灰岩地区较其邻近非石灰岩地区,IDD更易流行。环境中碘的植物有效性是碘缺乏病(IDD)病区成因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有必要对石灰岩地区的植物及其根周土碘的形态分布进行研究。以贵州贵阳的石灰岩地区阿栗村为研究区域,以相邻的白云岩地区草坝村对照区域;以近海的山东莒县石灰岩地区前石窑村为研究区域,以相邻的花岗岩地区崮西村为对照区域;以贵州省织金县石灰岩地区水淹坝和水依村为研究区域,以相邻的砂岩地区菁脚村和玄武岩地区水塘村为对照;采集当地的典型植物及其根周土壤,测定了其碘含量及形态分布。研究表明,距离海洋的远近并未显示出对植物碘含量的控制作用,而成土母岩类型对植物碘含量具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讲,石灰岩地区植物碘含量都较相邻的其它类型岩石地区的碘含量低。植物可食部位果实碘含量都显著低于其根和叶部分,即果食作为碘源对人体的贡献仍然是有限的。植物根碘含量与叶碘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植物茎部碘含量显著低于其叶和根部,说明植物茎部更多的是作为碘传输的通道,对碘的富集能力较低。土壤类型不同,土壤碘含量也不同,一般来说,石灰岩地区土壤碘含量高于其相邻的非石灰岩地区。距离海洋的远近对土壤中碘含量的控制作用并不明显。植物根周土总碘中水溶态碘比例很小,其范围在0.81~6.18%,而水溶碘中溶解态无机碘所占比例不到15%。成土母岩本身性质对水溶态无机碘形态分布具有显著影响。石灰岩地区土壤水溶态中无机碘百分含量都低于相邻的非石灰岩地区。植物根部主要吸收的是水溶性无机碘,碘与有机质的结合限制着其生物有效性,有机碘难以被植物吸收。根周土水溶性无机碘主要为碘离子,约占85%以上,碘离子的生物有效性要远强于碘酸根的。因此,植物根碘含量主要受控于根周土水溶性碘中碘离子的含量。土壤pH值与水溶性碘离子含量显著负相关,因此,提高石灰岩地区土壤的酸性可能有利于植物对环境中碘的吸收、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