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棘在我国三北地区生态建设中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近年来,食叶害虫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giganina Yang)在陕西吴起县沙棘人工林中大面积暴发,严重影响沙棘林的生态稳定性。以往仅有栎黄枯叶蛾生物学和防治措施的简要报道,本文首次对其生物生态学特征、性引诱效果、寄主选择行为、幼虫两色型现象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为其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明确了栎黄枯叶蛾的生物学特性:在陕西吴起,该虫1年1代,以卵块在茧表面、枝条及枯枝落叶等处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开始孵化,7月下旬开始结茧化蛹,蛹期平均(24.5±3.1)d;成虫始见于8月下旬,终见于9月下旬,羽化高峰期为9月上旬。成虫寿命为6-13d。雌虫交尾后即可产卵,平均产卵量可达297粒。2、应用聚集度指标和回归模型分析,明确栎黄枯叶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属于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聚集程度随密度增加而增强,而引起幼虫聚集的原因主要为其生物学特性,其次为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栎黄枯叶蛾幼虫的田间最适抽样数和序贯抽样表。3、系统地明确了栎黄枯叶蛾生长发育规律:卵的发育起点温度C=9.24±0.45℃,有效积温K=341.22±9.54日度;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C=10.85±0.87℃,有效积温K=1285.64±17.65日度;蛹的发育起点温度C=14.56±0.85℃,有效积温K=445.35±8.65日度。明确其幼虫共有7龄,头壳宽度、额宽、上颚基部宽和单眼间距等可作为幼虫分龄的主要依据。4、明确了栎黄枯叶蛾成虫行为学的基本特性:羽化期40d左右,日羽化高峰在17:00-23:00,占全天羽化量的82.46%;雌雄性比为1:1.41;未交配雌蛾和雄蛾的平均寿命为11.05d和9.85d,高于已交配雌蛾和雄蛾的8.05d和7.35d。处女雌蛾诱集雄蛾的高峰在4:00左右,3:00-5:00诱蛾量占总诱蛾量的68.2%;2日龄处女雌蛾诱蛾量显著高于1日龄,3日龄略有减少,4-6日龄雌蛾诱蛾活性逐渐降低。羽化翌日即可交配,雌蛾一生只交配1次,雄蛾可进行多次交配。2日龄雌蛾交配率最高,达到45.6%。交配高峰期在3:00-4:00。单次交配持续时间多为14-16h。交配后即可产卵,产卵高峰期在2:00-6:00,占全天产卵量的82.40%。未交配雌蛾也能产卵,产卵量与已交配雌蛾的产卵量接近,但均不能孵化。总之,栎黄枯叶蛾成虫羽化、交配和产卵行为均集中在后半夜,具有明显的时辰节律。5、明确了栎黄枯叶蛾取食和产卵选择行为。结果表明幼虫在野外主要以沙棘叶片为食,仅发现少量幼虫取食山杏叶片。室内进行的幼虫取食选择实验发现,所有树种均可取食,但低龄幼虫选择性较强,高龄幼虫选择性明显降低。野外调查发现,成虫对产卵处有明显的选择性,由高到低依次为茧壳、沙棘、刺槐、拧条和杂草。而在不同产卵处产卵量无明显差异。在室内选择沙棘、刺槐、拧条、山杏、柳树和杨树作为试验树种,发现沙棘上的落卵量最高,杨树最低。6、揭示了栎黄枯叶蛾幼虫具有鲜明的两色型现象,但不存在幼虫性二型现象。首次明确了4龄幼虫后具有白色型和黄色型的分化,白色型幼虫体色一直保持白色。黄色型幼虫每次蜕皮后变为白色,3-4天内逐渐变为黄色。白色型幼虫的取食量较大,生长发育较快,繁殖能力较强,而黄色型幼虫的死亡率较低、耐饥饿能力较强。虫口密度和温度是影响栎黄枯叶蛾幼虫色型变化的重要因素,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和密度升高,白色型幼虫所占比例逐渐升高,黄色型幼虫比例则下降,而湿度、光照对色型比例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