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纹伊蚊气味结合蛋白(OBP)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xiaoxiang0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是我国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主要传播媒介,也是城市灭蚊的主要对象。目前,对白纹伊蚊进行化学防治一直是控制登革热流行的主要手段,然而,随着蚊虫抗药性的出现和抗药性水平的不断增高,防治效果受到影响,同时,化学杀虫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一直是无法避免的问题。因此,近年来,如何有效利用白纹伊蚊的生理行为特点,发展新的防治方法已日益受到关注。以往的研究发现,蚊虫对宿主的吸血习性是以嗅觉为基础,并由遗传基因所决定。蚊虫吸血行为的嗅觉机制中,多种蛋白参与了蚊虫对宿主气味分子的识别和定位过程。在这些蛋白中,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 protein,OBP)数量最多,它位于触角感器的淋巴液中,直接与外界环境中成千上万的气味分子接触。气味分子一般为脂溶性的化合物,必须与OBP结合才能穿过亲水性的触角感器淋巴液,到达神经树突膜上的气味受体,产生动作电位。OBP识别和结合气味分子是蚊虫感受宿主气味的第一步,在蚊虫寻找血源定位宿主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对蚊虫OBP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冈比亚按蚊上,也有少量关于埃及伊蚊、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的报道,其中白纹伊蚊OBP的研究报道仅有3个基因序列被识别且没有更深入的研究。因此,白纹伊蚊的高度嗜人血习性可能与哪些OBP基因有关,又是哪些OBP基因参与了白纹伊蚊重复吸血的独特生理过程,这些都不清楚。而OBP基因作用于白纹伊蚊嗜血行为中感受宿主气味的第一步,因此找到这些与其吸血行为相关的OBP基因并明确其功能是揭示白纹伊蚊吸血行为嗅觉机制的突破口,对于阐明白纹伊蚊吸血习性的内在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对白纹伊蚊吸血习性内在机制的阐明,也为发展新的防治方法干扰白纹伊蚊-人宿主之间的联系,从而阻断蚊媒病的流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本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构建白纹伊蚊雌蚊的触角cDNA文库,克隆得到2个气味结合蛋白核酸序列,分别与埃及伊蚊OBP 56a和56e具有大于80%的相似度,命名为AealOBP1和AealOBP2;另外还得到2个嗅觉受体、1个气味受体、1个味觉受体和3个荷尔蒙受体的基因核酸序列,都与埃及伊蚊相关基因的相似性最高。(2)通过设计简并引物,对白纹伊蚊雌蚊触角cDNA进行扩增,得到6个OBP基因序列,其中1个与文库中发现的AealOBP1序列相重合,剩余5个OBP基因序列分别与埃及伊蚊、致倦库蚊和冈比亚按蚊OBP基因序列具有大于75%的相似性,命名为AealOBP3至AealOBP7;(3)实时定量PCR检测10个OBP(AealOBP1、AealOBP3~7、AealOBP46、AealOBP67和AealOBP68)基因在雌蚊吸血前后和雄蚊头部起始表达量的差异,其中AealOBP1、AealOBP4和AealOBP5基因在吸血前后雌蚊头部和雌雄蚊头部表达无显著差异;饱血雌蚊头部AealOBP6、AealOBP46和AealOBP68的表达量明显多于未吸血雌蚊头部,且AealOBP67和AealOBP46在雄蚊头部的表达量也明显多于未吸血雌蚊;AealOBP3和AealOBP7在吸血后雌蚊头部表达量显著降低,而AealOBP7在未吸血雌蚊头部的表达量又明显多于雄蚊。
其他文献
简要介绍多媒体技术的一些理论渊源,据此引入了社会使用方法这一概念加以阐述多媒体在现实应用中的社会使用方法的作用.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自我感受,强调了在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