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和复仇——以“武松杀嫂”为例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wh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律与复仇是法理学基本问题之一,其在“法律与文学”领域已有长期的研究。复仇在传统社会曾发挥秩序稳定的作用,但在当代社会中则不为法律所容许。研究法律和复仇的关系,有助于深刻把握复仇的特点、明晰二者的关系,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提供借鉴。  作为制度的复仇,在初民社会时期具有积极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复仇与生俱来的弊病逐渐得以暴露。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复仇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复仇缺陷的显露、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渐催生了法律制度。但法律制度完全取代复仇制度,并非一蹴而就。在法律产生后,二者进行了不断的博弈。一方面,复仇制度进行了多方面调适,包括经书对复仇规则的细化、复仇转向决斗形式等;另一方面,法律制度自诞生时便具有复仇制度不具备的优势,表现为依托力量强大、功能更为全面等。在复仇之后,中国古代的复仇者多选择自首而非逃走,他们坦然接受法律惩罚,而法律通常也对复仇者予以宽宥。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法律让位于复仇,在本质上是法律让位于传统伦理的体现。  通过对武松杀嫂经典文本的分析,可以清楚看到复仇产生、发展、衰败的原理,并揭示复仇和法律的博弈逻辑和人类转向法治的原因。结论认为,法律应当发挥替代复仇制度的积极功能,包括遏制司法腐败、建立正当法律程序和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三个方面的法治建设,有利于减少复仇的发生,也有利于中国法治进程的推进。
其他文献
城市社区民族事务管理是国家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民族事务管理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做好城市社区管
在经济发展的背后往往是以环境资源损害为代价。近年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就与我国环境的恶劣程度同样引人注目。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越来越受到关注,公众的节能减排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