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凭借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上极大的文学价值,自古至今广受国内外学者的偏爱。尤其在《诗经》的翻译研究中,研究者们往往更加倾向于从翻译理论、文学价值及文化传播等角度分别在翻译技巧、文化释义和意象传递等层面进行分析,并得出许多意义非凡的研究成果。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也被广泛应用于翻译研究中,其中以框架理论最为著名,鲜有研究将《诗经》英译与认知语言学联系在一起。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视角,以框架理论为理论基础,试图检验该理论在《诗经》英译中的应用(即“框架操作”),并对《诗经》翻译中的框架操作及翻译策略进行分析,选取了雅理各、许渊冲及汪榕培和任秀华的三个译本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探讨框架操作对古诗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指导意义及影响,最终得出结论。本研究采用定性分析法,对选定的《诗经》译本进行个案分析和比较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框架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实用性,探索了译者在翻译认知行为中的内在规律和特点,旨在引导中国古诗译者超越语言形式层面上的转换,寻求概念层次的认知操作,从而译成更符合目标读者文化习惯的译文。本文结论分为以下几方面:1)翻译过程本质上是译者在概念层次上进行认知操作的过程,译者通过大脑中己激活的框架对源语言进行解码,再通过框架操作重新编码成目标语;2)框架操作是翻译认知过程中最基本的机制,旨在减少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障碍;3)译者在《诗经》翻译中未必意识到框架操作的过程,但明确翻译过程中认知行为的规律和特点有助于译者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翻译行为,以采取更有效的翻译策略;4)在《诗经》英译中,框架操作主要体现为诗歌形式、意象、文化元素及典故的对等,并且不同的译者还会根据个人的翻译偏好、翻译目的等因素作出不同的翻译选择,从而影响翻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