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回顾了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历史,通过对境内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力的比较分析,客观地评价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业改革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对中国银行业改革给出政策建议。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旧中国的外资银行业经历了萌芽、发展、壮大、萧条、恢复、清理与停业等六个阶段,其在中国的发展带有浓重的殖民色彩。尽管其在客观上加强了中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与竞争程度,同时也促进了旧中国私营银行的发展,但其通过种种特权,以实力做后盾,与中国银行之间进行不平等的竞争,并通过殖民背景控制中国金融市场,使我国财政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以前,在华外资银行处于完全停止状态。改革开放以后,在华外资银行先后经历了六次发展高峰,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金融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于是国内舆论中兴起了所谓的“外资威胁论”,其认为中国入世以后,随着银行市场的逐步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会利用其种种优势对中资银行在人才、客户及业务等三方面形成激烈竞争,最终会对中国银行业市场进行过度抢占。此论调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在外资进入后对中资银行形成市场竞争的表面现象,并夸大了其负面效应。笔者通过对境内中、外资银行的流动性、盈利性、资产质量及发展能力等四方面的竞争力指标进行比较,发现境内中资银行在与境内外资银行的竞争力比较中所显现出的劣势主要表现为银行盈利能力低下,资产质量水平差以及由于银行的资本金不足而影响银行的长期发展能力等问题,而导致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有:1. 我国在金融业产业管理制度中实行的银行、证券、保险三业分业经营的管理政策已不能适应现代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银行的盈利能力与国内银行的国际竞争力;2. 国有银行对我国银行业市场长期垄断,国家对银行业设置极高的行业进入壁垒,民营资本的进入受到严格限制,造成了国内银行业的效率低下;3. 我国有银行产权结构与产权管理机制的不合理导致了占国内银行市场主导位置的国有银行盈利水平低下,不良资产水平居高不下,银行缺乏有效的资本补充渠道等问题。新中国的外资银行业在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与金融业改革的促进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境内外资银行通过其产生的外资引入及金融市场效应,推动了我国的外资引进,加快了我国竞争性金融市场的建立,也促进了中国金融市场向纵深发展。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我国为了防止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出现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市场过度抢占的情况发生,已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对在华外资银行在开展业务的种类、客户、地域、资金来源及机构发展速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有效的限制,外资银行的在华业务发展规模已被严格限定在一个固定的、相对较小的范围内。所以,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的冲击将非常有限。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产生真正的冲击并非是对中国银行市场的过度抢占,而是对中国落后银行体制的冲击。从对中国境内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力的比较分析中不难发现,阻碍中国银行业发展,并造成中资银行在与外资银行竞争中处于不利局面的根本原因正是在于中国金融业管理政策、银行业内部产业结构及国有银行产权制度等深层次体制问题。但是,由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微观金融主体对于未曾经历的新条件并不敏感,没有推动金融业改革的动力,改革的动力反而要来自于在西方被视作是革新阻力的政府部门。然而,政府的目标取向与行为模式决定了它对条件变化的反应具有滞后性。<WP=3>只有当微观经济领域的困境影响到了政府的宏观目标取向时,政府部门才会考虑对该领域进行改革。所以就造成了我国的银行业缺乏内生动力,银行业一直无法实现根本性的改革。外资银行的进入在客观上正是我国银行业改革的有效外生推动力。由此可见,中国银行业现阶段所面临的根本矛盾并非中、外资银行之间的矛盾,而是中国落后的金融体制与我国银行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者说,我国银行体制中存在的分业经营、国有银行的长期市场垄断和国有银行的单一化产权机制以及缺乏国有股权有效代理机制等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银行业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要从根本上扭转我国银行与外资银行在竞争中所处的劣势,保证中国银行业的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就必须正视以上深藏于我国银行业制度中的深层问题,把入世当作一个契机,积极推进我国银行业的全面改革。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1. 实现金融业各部门混业经营,逐步向全能化银行体系转变;2. 大力发展民营银行,在银行业内引入公平竞争机制;3. 分四个步骤将国有银行改造成为国有控股的、产权多元化的股份制金融控股集团,具体步骤如下:(1)通过建立有效的国有股权代理机制(2)国家出资消化国有银行不良资产(3)引入中外机构投资者,实现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4)国有银行向金融控股集团转变,完成控股公司的分步上市股份制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