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标志物表达的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zjl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每年约有95万美国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每5个成人中就有1个人患有心血管疾病,每33秒就有1个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在心血管疾病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死亡率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其中,心肌梗死成为人类闻风丧胆的“头号杀手”。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点是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膜开始,先后有多种病变的存在,包括局部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形成斑块,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退变;继发性病变有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被称之为动脉粥样硬化。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时,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反应的疾病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当冠状动脉的供血与心肌的需血之间发生矛盾时,冠状动脉的血流量不足以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时,就可以引起了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引起临床症状。如,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可导致的心绞痛发作;而持续的、严重的心肌缺血、缺血可引起心肌坏死,即心肌梗死。目前认为冠状动脉血栓的形成的机制可能是由于各种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引起动脉内皮、内膜损伤,继而出现炎症-纤维增生性反应的结果或者血小板等物质异常聚集增多形成血栓所致。这两种的可能的机制均与神经性因素有一定关系,与应激激素儿茶酚胺与前列腺素作用于血管活性有关。有学者认为,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和闭塞,首发事件与血清儿茶酚胺的变化密切相关,而第二个事件与血栓形成和抗血栓形成因素之间的平衡变化及血管活性的紊乱关系较小,这两个因子受多种前列腺素的调控。有学者认为心肌缺血后,氧化代谢受到抑制,致使高能磷酸化合物储备降低,细胞功能随之发生变化。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冠状动脉闭塞仅占急性心肌梗死的50-60%,其余的原因可能为心肌代谢的紊乱有关,并且心肌代谢的紊乱与神经调节因素也密切相关。在正常机体中,血管内皮和血小板可合成、释放两种作用完全不同的物质,这两种物质的活性若保持平衡,可以控制正常的凝血机制,保证正常的血管壁不会有血液凝固,防止血栓形成。在正常的情况下,当血小板与血管内皮接触时,血小板释放的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可被血管内皮的前列环素合成酶转变为前列腺环素,防止血小板聚集、血凝块和血栓形成,但是当血管内皮受损后,血小板贴于内皮受损的血管壁,同时血小板中的前列素内过氧化物转变成TXA2,引起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和血凝块形成。TXA2具有缩血管、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作用,是机体最强的促血小板聚集剂和血管收缩剂。前列腺素I2(PGI2)是机体重要的舒张血管活性物质,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扩张血管,其能刺激舒张因子的释放或者直接作用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舒张血管。TXA2及PGI2为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通过测定TXB2和6-keto-PGF可以作为判断TXA2和PGI2浓度的指标。前列腺素E1(PGE1)是由血管内皮组织产生的有效的血管舒张剂,可以经过刺激腺苷酸环化酶系统直接松弛平滑肌,扩张血管,继而增加组织的供氧,改善循环;通过增加血浆中腺苷含量,使血管扩张,降低白细胞活性,保护内皮细胞,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流流变的性质,从而增加组织的耗氧量;PGE1其可以特异性作用于局部缺血,改善神经功能及脑组织缺血缺氧状况;PGE1可以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PMN)多种功能然后减轻炎症过程,动物实验也表明PGE1通过抑制PMN的聚集,活化及氧自由基(OFR)的产生降低心肌的梗死面积;Chuai等研究发现PGE1可以通过蛋白激酶C途径抑制LPS诱导的NO释放;PGE1可通过抑制血小板激活后沉淀至活性损伤处而减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PGE1与PGI统称为前列腺素(PG)。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过程中,心血管系统持续处于兴奋状态,能够引起交感神经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强。所以,引起儿茶酚胺的浓度升高。急性心肌梗死的儿茶酚胺升高可能是由于心肌梗死的组织释放儿茶酚胺引起。肾上腺髓质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这些统称为儿茶酚胺。儿茶酚胺可以使心肌细胞提前死亡,并且诱发心肌的间质胶原细胞发生增生,从而引发心室重构。有报道研究发现,在许多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往往伴有临床不良事件增加。儿茶酚胺还在增加心肌的兴奋性,从而导致心室外收缩。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儿茶酚胺负荷可能通过产生负性肌力作用、直接心肌毒性、心肌代谢受影响和冠状动脉血管痉挛等机制,最终导致心肌损伤。有研究证实,通过超声心动图发现嗜铬细胞瘤(主要分泌的激素为儿茶酚胺)患者合并左心室功能障碍时,一部分患者出现短暂可逆的左心室功能障碍。儿茶酚胺和凝血素B2被认为是动脉硬化发病机制中与之相关的主要激素。所以说测定儿茶酚胺的浓度对判定急性心肌梗死有重要的意义。一氧化氮(nitiric oxide,NO)是由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以L-精氨酸为底物催化生成,是机体内一种具有调节血管舒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保护内皮细胞的信号分子。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可改变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导致NO的合成减少,引起冠心病的发生。研究证明,在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中,一氧化氮合酶解聚,使NO的生物活性降低,加速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另外,有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内的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NO明显下降。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可以通过心肌酶检测来进行,由于病变的不同影响,不同的酶会产生不同的异常改变。在人体心肌组织中含有大量的酶类,包括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血清谷草转氨酶(SGOT)。磷酸肌酸激酶是一种调节细胞,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的酶,血清磷酸肌酸激酶浓度可作为反映骨骼肌损伤及评定肌肉承受刺激的主要指标,主要存在高耗能组织的细胞浆和线粒体中,如骨骼肌,心肌组织等。当含有该酶的器官受到损伤时,CK酶浓度就会升高。CK是目前临床中最广泛使用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指标之一,发病后4-6h开始升高,24h达高峰,阳性率高,但是其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差,容易出现假阳性,而且诊断窗口时间短,不能单独作为判断急冠脉的指标,需要跟其他的特异性的指标合用。而且影响CK升高的原因较多,如肌肉,心脏,肺,肾脏的损伤均可影响CK值。故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一是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血清血栓素B2(TX-B2)、磷酸肌酸激酶(CK)血清谷草转氨酶(SGOT)、乳酸脱氢酶(LDH)、一氧化氮(NO)以及尿儿茶酚胺水平的变化,希望通过对其水平变化的动态观察情况,更好的对患者作出早期诊断。目的二是观察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后上述指标的变化,为心肌梗死的防治提供依据。由于血栓素B2、血清CK、S-GOT、LDL、NO和儿茶酚胺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作用,本研究旨在确定这些参数中是否存在干扰因素,以及运动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这些参数的影响,以便在任何预防方案(药理或饮食)中加以考虑,以期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实验对象和实验方法:实验对象:在冠心病的而众多类型中,急性心肌梗死是引起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临床表现为剧烈而持续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甘油不能完全缓解,并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的增高和心电图的动态变化,甚至血流动力学进行性恶化等。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根据心电图改变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MI)。纳入本研究中的急性心肌梗塞个体,均为明确诊断的STEMI患者。病例收集:健康者随机选择(20例),其中15例患者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未行急诊PCI),15例为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研究分组:G1组:20例正常人,平均年龄31.5岁,男性;G2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平均年龄为53.4岁,男性;G3组:陈旧性心肌梗死者组,平均年龄为50.6岁,男性。纳入标准:G1中受试者1个月前未接受任何药物治疗,G2中在首个24小时使用吗啡及硝酸甘油药物,G3仅仅使用硝酸甘油药物2周。G2组有明确急性梗死(AMI)心电图证据,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改变和(或)病理性Q波确定,12小时内肌酸磷酸激酶正常,G3组为既往心肌梗死的心电图为证据。所有受试者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本课题经过道德审查委员会批准。实验方法:标本采集:1)血液标本:用聚丙烯试管分别采集G1和G3患者的运动前、运动后的血液标本,以及G2组发病后6~8小时和发病后24小时的血液标本,离心分离血清,保存于-20°C的冷冻室,使用分光光度计检测血清TX-B2、CK、SGOT、LDH、NO。2)尿液标本:分别留取G1和G3患者的运动前、后的尿液标本,以及G2发病后6~8小时和发病后24小时的尿液标本。而尿儿茶酚胺采集24小时尿样本,并加入浓氯化氢(HCI)作为防腐剂用于尿儿茶酚胺分析。利用商业ELISA试剂盒测定尿液中的儿茶酚胺含量。3)统计学分析:将研究中得到的所有数据均完整的导入Excel表格中,并利用SPSS16.0软件予以统一处理。如果经过比较两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时(即P<0.05),认为两组数据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实验结果:1、TXB2:G1组在运动前后的平均值分别为79.2±11.4pg/ml,102±12.3pg/ml,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G2组在6-8小时与24小时平均值分别为204±14.5pg/ml,186±9.7pg/ml;G3组在运动前后的平均值分别为171.2±6.2pg/ml,196.1±7.8pg/ml,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常受试者经运动应激试验后血清TXB2水平显著升高P<0.05,升高值在生理极限范围内,说明存在生理反应;2、尿儿茶酚胺:G3较G1与G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CK,S-GOT,LDH:G1组运动后较运动前试验显著升高,G2在6-8小时均较高,在24小时后达到峰值,G3运动后较运动前显著升高。3、与运动前试验相比,运动后CK、S-GOT、LDH(IU/L)值显著升高,这是运动导致酶释放的反应。4、NO仅发现在g1组中运动后升高改变,而g2和g3组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后,天然肌力原含量增加。2、正常受试者经运动应激试验后血清TXB2水平显著升高P<0.05,升高值在生理极限范围内,说明存在生理反应;在血清TXB2发生AMI的情况下,24小时后TXB2浓度较正常值升高P<0.05,且下降,如老年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前后与正常值相比,有显著性增加。3、与运动前试验相比,运动后CK、S-GOT、LDH(IU/L)值显著升高,这是运动导致酶释放的反应。(2)组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后6 8小时AMI、CK、S-GOT、LDH显著升高,具有显著意义。(3)组由于陈旧性心肌梗死,酶释放量较正常值增加,应激试验后酶释放量(CK、S-GOT、LDH)增加。4、建议研究药物、抑制TXB2释放的食物、儿茶酚胺在缺血性心脏病发作的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以及通过有规律的锻炼和更好的生活方式来预防疾病。5、我们的实验数据显示TXB2,尿儿茶酚胺,CK、SGOT、LD可以作为心肌梗死的检测,能更好的对患者作出早期诊断。观察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后上述指标的变化,可以为心肌梗死的防治提供依据。本研究局限性:虽然本研究达到了研究准确性和有效性的目的,但与其他研究一样,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第一个缺点是样本量小,研究时间有限。第二个缺点是资金不足,限制了我们的研究。
其他文献
《化工机械学》是化工类专业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内容涉及到静力学、材料力学,化工设备等学科的知识。当前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教学课时却在不断缩减,《化工机械学》这
汉语中含有第二人称代词的话语标记可以概括为第二人称标记,这类标记结构形式上可以分为三类,与后续话语有三种关系,分别是后续话语指向听者、指向言者、指向其他,它们主观性
将体长1cm的凡纳滨对虾饲养于池底铺有黑膜的400m^2圆形高位池中,池中沿水流方向与池底垂直悬挂由40目双层筛绢网制成的人工基质(间距约1m),其中基质与池底面积之比约为1∶2,常
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形势下对教材建设的新要求,然后对《新起点英语听力教程》在编写形式和原则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新教材的一些特点及对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帮助,最后对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