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雾霾风险感知与治理策略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n0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风险伴随着社会各类行为的增加而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性特点。雾霾是一类重要的社会风险。雾霾中个体主动定义风险,形成感知风险,区别于真实的客观风险。政府雾霾风险治理长期忽略风险感知问题,而个体基于风险感知常会做出不理性的行为选择,导致风险放大。因此,雾霾治理需要在厘清个体雾霾风险感知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其行为导向。  基于此,本文以风险感知理论为基础,以雾霾风险为切入点,选择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影响因素—风险感知—心理和行为反应”理论框架,通过实证分析和假设检验,探究雾霾风险情境下个体的风险感知影响因素及其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  (1)当前高校学生雾霾风险感知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人口统计变量与风险感知不相关;  (2)信任、知识经验、责任感、公平感会显著影响个体的雾霾风险感知。信任、公平感与风险感知呈负相关,知识经验、责任感与风险感知呈正相关。影响力大小依次是信任、责任感、知识经验、公平感影;  (3)在风险感知作用下,个体主要产生焦虑、恐惧等负向情绪反应,激发信息需求,进而导向信息搜寻及其他风险防护行为;  (4)高校学生群体有较强的风险合作治理意愿和风险沟通意愿,但与政府合作的效能感较低。基于研究结论,本文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部分是引言,提出研究问题与意义,阐释研究切入视角和研究策略。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基于已有文献对风险与风险社会、风险感知、风险沟通与风险治理等概念和理论进行了梳理和评述。第三部分是研究假设与问卷设计,界定了本研究的核心变量,并进行研究假设、模型构建与问卷设计。第四部分是数据分析过程及结果,从高校学生雾霾风险感知的特点、风险感知影响因素分析、风险感知之下的心理和行为特征、风险沟通与风险治理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五部分是结论与建议,在归纳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雾霾风险治理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失地农民问题是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进程而产生的。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养老、医疗、就业等各方面的政策的完善与否,都直接关系到其个人利益,更关系到我国
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时期,各类社会矛盾、社会纠纷、社会冲突频发,医患暴力冲突俨然成为其中的典型难题。近年来,我国医患矛盾不断激化,暴力程度愈演愈烈,致使医方问诊如履薄冰
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同时,各类社会矛盾也集中凸显,信访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公民诉求表达机制,则首当其冲的成为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窗口,由此而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行政改革的基本目标,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特殊的公共物品,代表国家文化软实力,能满足公民的多元文化需求。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总量的11
小学作为启蒙的初级阶段,老师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对于数学这一门学科来说,数学学习中的逻辑思维以及创新思维尤为重要.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否注入小学数
1998年开始的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终结了延续近半个世纪的住房实物分配制度,建立了以市场为主导的住房分配新体制,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住房分配货币化产生了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