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风险伴随着社会各类行为的增加而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性特点。雾霾是一类重要的社会风险。雾霾中个体主动定义风险,形成感知风险,区别于真实的客观风险。政府雾霾风险治理长期忽略风险感知问题,而个体基于风险感知常会做出不理性的行为选择,导致风险放大。因此,雾霾治理需要在厘清个体雾霾风险感知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其行为导向。 基于此,本文以风险感知理论为基础,以雾霾风险为切入点,选择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影响因素—风险感知—心理和行为反应”理论框架,通过实证分析和假设检验,探究雾霾风险情境下个体的风险感知影响因素及其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 (1)当前高校学生雾霾风险感知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人口统计变量与风险感知不相关; (2)信任、知识经验、责任感、公平感会显著影响个体的雾霾风险感知。信任、公平感与风险感知呈负相关,知识经验、责任感与风险感知呈正相关。影响力大小依次是信任、责任感、知识经验、公平感影; (3)在风险感知作用下,个体主要产生焦虑、恐惧等负向情绪反应,激发信息需求,进而导向信息搜寻及其他风险防护行为; (4)高校学生群体有较强的风险合作治理意愿和风险沟通意愿,但与政府合作的效能感较低。基于研究结论,本文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部分是引言,提出研究问题与意义,阐释研究切入视角和研究策略。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基于已有文献对风险与风险社会、风险感知、风险沟通与风险治理等概念和理论进行了梳理和评述。第三部分是研究假设与问卷设计,界定了本研究的核心变量,并进行研究假设、模型构建与问卷设计。第四部分是数据分析过程及结果,从高校学生雾霾风险感知的特点、风险感知影响因素分析、风险感知之下的心理和行为特征、风险沟通与风险治理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五部分是结论与建议,在归纳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雾霾风险治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