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组蛋白H1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精巢发育中的表达特征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J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蟹类之一。为了研究组蛋白H1在中华绒螯蟹非浓缩核形成中的作用及在其精子发生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本文采用PCR和RACE技术获得了中华绒螯蟹组蛋白H1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组蛋白H1的氨基酸分析,三级结构分析和比较,同源性分析,系统树分析和基因组结构特征分析。同时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了组蛋白H1及H1-delta在中华绒螯蟹精巢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特征。研究结果如下:中华绒螯蟹组蛋白H1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为804 bp,包括79 bp的5′非编码区(5′UTR)、185 bp的3′非编码区(3′UTR)和540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共编码179个氨基酸,所编码多肽的相对分子量为18.28 k Da,理论等电点p I为10.93。此研究首次成功确定、克隆并测序了中华绒螯蟹H1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对比中华绒螯蟹、家鼠和鲫鱼的H1结构域的三级结构,证明H1的结构域在进化上是保守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组蛋白H1在同一属间的保守性很高(90%以上),但在不同属间的保守性却较低(50%左右),尤其是C末端结构差异很大。实时定量PCR技术的结果显示,H1及H1-delta在中华绒螯蟹精巢不同发育期均具有表达,且表达量均在精母细胞时期达到最大,之后逐渐下降,到精子期时下降至最低。H1在精原细胞期、精母细胞期、精细胞期的表达量与精子期相比均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而H1-delta的表达量只有精母细胞期与精子期有显著差异。这些研究将为探讨组蛋白在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中的动态变化及进一步探究中华绒螯蟹精子核的非浓缩成因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本论文分两个部分,分别研究了作为细胞信号通路调节基因的PP20c和作为化学小分子代谢相关基因的HSDL2的初步生物学功能。 蛋白质的磷酸化/去磷酸化作用是调节真核细胞内活动
本文研究采用轨道角动量相位模式进行信道复用的菲涅尔辐射近场无线通信系统,着重研究用于该系统的天线设计。根据本课题组已有的研究结果,说明了携带多阶轨道角动量的波束不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为动物清除ROS的主要酶类。根据其亚细胞定位、氨基酸序列不同以及结合底物的特异性的差异,可将分为几种不同的同功酶。动物和酵母中的GPX功能已有较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为了解镜泊湖流域水质状况和植物群落及其功能类群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于2013年春、秋季对镜泊湖流域进行了采样调查,研究设置了3个不同的采样区域:汇水区、湖泊区和出水区,总共10
兰当今信息时代,影片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等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影片信息与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息息相关。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影片信息在Internet上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