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时期,国家在开展贸易时更加关注贸易的质量,即贸易效率。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迎合了国际社会合作发展的要求,各国之间合作主要是通过开展贸易来实现。那么现阶段,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效率是高是低?不同商品的贸易效率是否有差异?贸易效率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愿景与行动》中提出的“五通”目标是否能够提高进出口的效率?基于此,本文借助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进出口效率以及主要商品的进出口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随后,通过梳理相关贸易理论,本文构建了“一带一路”“五通”指标体系,得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效率的影响因素;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任务以及长远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出下一阶段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贸易合作时的差异化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贸易效率测算方面,整体而言,中国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开展贸易的过程中,都存在着非效率,贸易效率总体上呈现缓慢上升的形态,但仍都处在较低的水平。在这之中,出口效率的状况要优于进口效率。从区域角度来看,出口方面,各区域的差别较小,大多处于稳步、缓慢上升的态势,其中,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出口效率最高,其次是西亚北非地区、中东欧地区和中亚地区,南亚地区和独联体地区的出口效率则很低,进口效率方面,区域间的差异更大且波动更强。最后,从商品层面来看,本文实证研究的五类主要商品之间的发展差异不大,2017年,出口效率大多处于较高的水平。而对比主要出口商品的贸易效率,主要进口商品的贸易效率近年来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五类商品的进口效率都处在较低的水平。第二,贸易效率影响因素方面,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发现,“五通”的不同指标在进出口模型中的显著状况、影响力大小有较大差异;从商品层面来看,不同类别的商品的进出口效率影响因素也呈现出差异性,同一类别商品在进口和出口中的效率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同时,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可以证实,一带一路“五通”在提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质量方面有着显著作用,应当继续深入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