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拓扑绝缘体(01ī5)电子结构第一性原理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0000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拓扑绝缘体的研究已经在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拓扑绝缘体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绝缘体或者半导体的新型量子物态,体块内部是有带隙的绝缘体,表面态受时间反演对称性的保护而呈现金属性。拓扑绝缘体首先在理论上得到预测,随后在BiSb合金、Bi2Te3以及Bi2Se3等一系列材料中被观测证实。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和紧束缚近似的理论计算主要集中在结构和性质之间的阐述、预测新的拓扑绝缘体材料以及能带结构的描述等方面。拓扑绝缘体材料薄膜的全面而又广泛的理论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人们对此类材料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启发人们通过设计实验去验证并了解其性质。本文中的第三、四章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我们用两种不同的优化方式去研究拓扑绝缘体Bi2Te3、Sb2Te3和Bi2Te2Se{0 11 5}H密排面的结构和性质。我们的研究能够促进对拓扑绝缘体表面态的理解和进一步的应用。本论文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第一性原理从头计算的MedeA-VASP软件包,在计算电子结构时考虑自旋轨道耦合作用的情况下研究了Bi2Te3、Sb2Te3和Bi2Te2Se (0115)薄膜。结构优化采用只优化原子位置的方式。通过计算发现Bi2Te3 (0115)薄膜随着膜厚的增加,在G点的带隙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同时发现当膜厚为5层时,薄膜出现了无能隙的金属表面态。而在Sb2Te3和Bi2Te2Se (0115) 1-5层薄膜中也出现类似的特点。Bi2Te3 (0115)薄膜在增加到6层时,G点的能隙已经减少到非常小的meV数量级,因此我们推测,当薄膜足够厚时,Bi2Te3、Sb2Te3和Bi2Te2Se薄膜在G点的能隙将会消失,这一结果与Bi2Te3的(0001)面结果一致。(2)采用水热法合成Bi2Te3纳米带,同时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纳米带的电子结构。在以往文献报道中关于薄膜的计算,由于基片的夹持效应,因此在进行模拟计算时采用只优化原子位置或者直接不优化的方式,而本实验中的样品是在没有基片的自由环境中生长的,导致原子间距有可能发生变化,降低对称性。因此,我们在模拟计算时采用先优化晶胞,后优化原子位置的方式对样品进行充分的弛豫。从实验中我们发现Bi2Te3{0115}H晶面族的等效晶面间距发生变化。通过理论模拟计算,发现由于晶格参数的变化进而导致了等效晶面间距的变化,这与实验结果一致,验证并解释了实验结果。随着纳米带厚度的逐渐增加,Bi2Te3 (0115)纳米带的电子结构和平均单原子层结合能逐渐接近体块。在Sb2Te3 (0115)晶面也存在类似的规律。
其他文献
西北黄土地区是我国地质生态环境相对较差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支持下,黄土地区生态环境相较以往虽有较大改善,但随着该地区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进行,以及近年
本实验采用根瘤匀浆法,利用无氮BAP培养基、S培养基、JA培养基、ISP4培养基和FTW培养基,分别从采自云南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和海南省的12种植物根瘤内分离得到60株固氮
能源是人类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能源消耗是非常巨大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面临着枯竭,形式非常严峻。我国工业余热
本实验主要对12株分离自承德、云南及保定等不同环境的土壤样品的放线菌,进行了系统发育的研究。本文综述了放线菌作为生物资源,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重要价值,介绍了目前放线
植酸酶能将肌醇六磷酸(植酸)分解成为肌醇和磷酸。在食品和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促进营养物质的利用,降低磷排出,对减少环境污染有重要意义。来源于大肠杆菌的植酸酶(appA植酸
一维碳原子链是直径为一个原子的原子链,其中的碳原子以共轭三键结构(polyyne)和累积双键结构(cumulune)的形式存在。一维碳原子链存在于许多富含碳的材料中,例如碳的气态团
光镊通过聚焦激光束产生的梯度光场来俘陷、移动微小颗粒,如电解质球、病毒、细菌、生物体、细胞、微小金属颗粒,甚至D1蛆序列,在生物、医学、物理、化学、材料等领域有广泛
在矩阵完备化问题中,要根据已知的矩阵信息完成对未知信息的预测。最重要的是建立合适的目标模型,根据不同模型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本文针对传统的正则化模型,提出了谱范
捕食者与食饵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复杂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在本质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在理论上对捕食-食饵关系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进而成为种群生物学中的
由于人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急剧增加,全球变暖已是不可忽视的事实,气温升高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焦点。生物入侵是全球环境变化的又一重大问题,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