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源动词,顾名思义,指不改变形式,由名词直接转化而来的动词。英语名源动词的使用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莎士比亚时期,至今依然有许多新创的名源动词出现。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对名源动词进行研究的视角经历了从语义学,修辞学,语用学到认知语言学这一由语言客体到认知主体的转变。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语言是人类对世界经验认知的结果,语言结构能够反映人的认知过程。因此英语名源动词这一语言结构不是凭空出现,而是有其认知理据的。英语名源动词产生的认知动因是什么?英语名源动词生成的认知过程是怎样的?英语名源动词的生成又受到什么认知制约?本文基于前人研究,广泛收集了550个英语名源动词及其相关例句,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围绕这三个问题对英语名源动词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英语中把名词转用做动词的认知动因是语言使用者能通过名源动词这一经济省力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独特的认知视角。名源动词整合了信息编码,减轻了认知负担,表达了语言使用者独特的认知视角,即通过名源动词来强调某一名词参与的动作过程或通过名源动词来描述某一抽象的动作过程。英语名源动词生成的认知过程受转喻思维和隐喻思维的作用。转喻思维实现词性的转换,隐喻思维参与词义具体化和词义扩展。名词转化为动词主要是转喻思维的作用。兰盖克(2008)认为转喻可以被描述为是突显的转移。名词突显事体,动词突显过程。在同一认知域中,名词为其所参与的动作过程提供心理可及,由突显事体转移到突显过程,心理扫描方式由整体扫描转变为顺序性扫描,名词才得以转为动词。隐喻思维的本质是在源域和靶域之间创造相似性,把源域的特征映射到靶域上。隐喻思维使名词失去指称义,获得描述义,使得名源动词所描述的动作变得形象具体。此外隐喻思维还帮助扩展了英语名源动词的词义,使得有些名源动词最常用的词义不是其转喻义而是隐喻义。由于转喻隐喻之间经常相互作用,在英语名源动词生成过程中,最常见的转隐喻作用模式为来自转喻的隐喻和转喻内的隐喻。英语名源动词的生成受到一定的认知制约。在同一认知域中,不是所有名词都可以得到突显进而转用作动词。认知域的知识系统制约着名源动词的产生。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知识系统的一部分,制约着同一认知域内侧重内容的选择。此外在同一认知域内名词和所描述动作关系的紧密程度也制约着名源动词的生成。在不同的事件图示中,扮演不同角色的名词有着不同转用的可能性。在认知域中不能体现某类动作特征的那一类事物名词几乎不能转用作动词,而含有表动作的语义成分较为清晰明显的名词转用为动词的可能性较高。本文从认知视角对英语名源动词的生成机制从动因,过程,制约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分析,使其得以更加清晰明了,弥补了前人研究的不足。通过对英语名源动词生成机制的研究,我们期望能为英语名源动词的学习和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例如英语名源动词词义的正确推测及理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