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动力主义的哲学问题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动力主义是认知科学中正迅速发展的一种研究范式,它将有机体的认知视为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主张认知的实质是脑、身体和环境之间适应性的交互建构过程。论文紧紧围绕认知动力主义所涉及的哲学问题而展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认知动力主义的形成及其重要意义。在对传统认知主义和联结主义进行批判的基础上,认知动力主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范式。在对认知动力主义构成进行阐述时,着重论证了认知动力主义模型是否消解了框架问题以及模型中的隐喻方法问题。  二、表征与非表征问题。非表征的立场是认知动力主义的显著特征,这与认知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在横向的结合语言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结论之后,论文辩证分析了表征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即使是认知的发生过程,表征也是不可以被取消的。  三、认知动力主义中的环境以及认知边界问题。从横向来看,当认知被视为一个复杂系统时,环境的作用发生了改变,从原来的作为认知之外的特征集转变为认知系统内部的组分,环境积极参与到认知过程,环境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积极的外在论中,环境被视为具有与大脑同等的认知地位,因此,认知的边界被扩展了。认知的边界本质上仍然是对于认知标准的探讨,即什么是构成认知的基本条件。  四、认知动力主义与心灵因果性问题。从认知动力系统的纵向来看,既然系统是一个分层的建构过程,那么层次之间就会产生某些因果作用力。认知动力主义从系统突现属性的下向因果关系来解释心灵的原因力,从而为心灵哲学中心灵因果性难题提供了一个较合理的方案。功能主义还原论模型并没有消解下向因果关系,因为它在对突现层进行功能化时,已经预设了突现属性是一种副现象,这种论证是不成立的,下向因果性具有不可还原性。  五、基于认知动力主义复杂性的思考。认知动力主义的复杂性思想为批判传统认识论的确定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认知动力主义揭示了知识不是一套确定的规则,知识本身是一个动力建构过程。认知动力主义复杂性思想启迪我们认识自然的复杂性,认识人类认知的复杂性。
其他文献
马克思制度变迁思想研究马克思关于制度变迁的思考.它的提出基于社会科学领域中对社会现象的制度分析和关于制度变迁本身的研究.制度变迁和观念变革方面,马克思主要是思考了
目的分析2010-2012年莱城区法定传染病发病水平,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莱城区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数据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0
作为达尔文主义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新进展,社会生物学用基因进化理论来解释人类行为及社会生活.它重视遗传物质流在人类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并把这种作用视为研究一切人类行
丁文江是民国科学界的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科学工作者。具体而言,首先,丁文江是民国地质学的开拓者,创办了民国第一个现代地质学教学与研究机构,建立了民国地质学科发展的基础。
现阶段中国社会的特征是农业、工业、生态三种社会形态交织,发展问题与环境问题矛盾突出,中国持续健康发展对环境伦理的规制与指导作用需求迫切。文章全面剖析马克思的自然观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基于云南省MOD13Q1时序数据,对比分析了不同质量设置(UI5、UI5-CSS、UI3、UI3-CSS)和不同时序重构方法(简单线性插值、Savitzky-Golay滤波、非对称高斯函数拟合法和双逻辑函数拟合法)组合下NDVI时序重构效果。结果表明:NDVI时序中无效像元数和最大间隙长度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分布差异受气候干、雨季影响显著。非对称高斯函数拟合法和双逻辑函数拟合法的稳健性和拟合效果较优。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生态的视角考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反思当代人类生存发展与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问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站在了时代的前列,敏锐的看到了在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本文从心性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三个方面对陆九渊的人道思想展开论述.首先,文章对陆九渊所建构的心本论作了简要的阐述.依循儒家通体洋溢着人文精神的总体天人宇宙视野,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