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探讨心脑同病急重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证候要素构成,为制定心脑同病中医辨治提供量化参考与依据。2.观察熄风活血法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验证“风瘀痹阻”在心脑同病急重症发病过程中的地位及熄风活血法的有效性,为临床诊疗提供基础支持。 材料与方法: 1.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观察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急诊科就诊患者,对其中确诊为心脑同病急重症的共计240名研究对象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病史相关危险因素、体格检查、中医四诊资料等各项指标,建立相应数据库,运用医学统计学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得出心脑同病急重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各证型证候要素构成。2.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心脑同病急重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熄风活血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对症处理。3天后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全部数据以EXEL和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一般情况分布:本次研究收集了心脑同病急重症患者340例,其中调研病例240例,试验病例100例。调研病例中男性125例,占52.08%,女性115例,占47.92%,男性发病率(52.08%)要高于女性(47.92%),说明心脑同病急重症发病分布可能会受到性别的影响,男性多于女性。患者年龄分布在40-85岁,平均年龄69.55岁,其中40-50岁17例,占7.08%;51-60岁41例,占17.08%;61-70岁者56例,占23.33%;70岁以上者126例,占52.50%。心脑同病急重症患者发病随年龄变化有明显改变,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但好发年龄在50岁以上,尤其是70岁以上者更加高发。且不同年龄段的男女患者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 2.既往史分布:对240例调研病例患者既往病史进行统计,发现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10种常见疾病为:高血压(40.26%)、脑梗塞(18.90%)、冠心病(17.20%)、糖尿病(7.00%)、脑供血不足(7.00%)、高脂血症(6.43%)、心绞痛(4.16%)、心房颤动(2.36%)、心肌梗死(2.27%)、脑出血(1.90%)。可以看出,既往患有高血压、脑梗塞、冠心病、糖尿病、脑供血不足、高脂血症等疾病患者更易发生心脑同病急重症。 3.实验室等辅助检查阳性结果分布:对240例调研病例患者实验室等辅助检查阳性结果进行统计,归纳出频率最高的5种心电图阳性结果为:ST段下移(>0.05mv)(35.83%)、T波倒置(33.33%)、ST段压低(<0.05mv)(27.50%)、右束支传导阻滞(17.92%)、T波低平(17.92%)。可以看出,心脑同病急重症患者心电图检查结果常提示ST段、T波、传导阻滞等异常。出现频率最高的5种头颈部检查阳性结果为:脑梗塞(34.17%)、脑缺血性改变(22.08%)、脑萎缩(20.42%)、颈椎椎间盘突出(10.42%)、斑块形成(7.92%)。可以看出,心脑同病急重症患者头颈部辅助检查结果常提示脑梗塞、脑缺血性改变、脑萎缩、颈椎椎间盘突出、脑血管狭窄、脑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异常。 4.中医四诊资料分布:对240例调研病例的四诊资料进行统计,归纳出12种主要症状:胸痛(44.58%)、胸闷(44.58%)、气短(34.58%)、气促(30.42%)、出汗(22.92%)、心慌(20.83%)、头晕(18.33%)、头痛(14.58%)、意识(14.58%)、情绪(13.33%)、乏力(10.83%)、偏瘫(1.67%)。可以看出,心脑同病急重症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常见6大心血管系统症状(胸痛、胸闷、气短、气促、出汗、心慌)和6大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意识、情绪、乏力、偏瘫)。出现频率最高的10个次要症状为步履不稳(70.83%)、肢体麻木(67.50%)、跌仆(39.58%)、肢体活动不利(35.42%)、夜寐不安(35.00%)、拘急(27.08%)、自汗(24.17%)、夜寐一般(23.75%)、小便黄(22.50%)、身重(20.42%)。出现频率最高的10个舌脉象为:细脉(52.08%)、舌质紫或紫暗(39.17%)、苔白(35.42%)、苔薄(31.25%)、沉脉(27.08%)、舌下静脉迂曲青紫(26.25%)、滑脉(25.83%)、舌质暗红(25.83%)、涩脉(19.58%)、苔厚(19.58%)。可以看出在心脑同病急重症证候表现之中,出现最高的是风瘀证、痰湿证的相关症状。 5.中医证型分布:对240例调研病例的中医证型分布进行统计,归纳出心脑同病急重症基本证型是风瘀证(28.75%),主要证素为:胸闷、胸痛、气短、出汗、肢体活动不利、拘急、步履不稳、跌仆、舌质紫或紫暗或暗红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迂曲青紫,脉细或涩或弦。其他常见兼夹证型包括:①风瘀兼痰湿证(28.33%),主要证素:在风瘀证基础上,伴形体肥胖、头重、咳嗽咳痰、喉中痰鸣、吐涎、恶心呕吐、脘腹胀满、苔白或厚或腻,脉滑。②风瘀兼气虚证(17.92%),主要证素:在风瘀证基础上,伴乏力、自汗、气短、大便细软或不成形、舌质淡红苔薄或白、脉细或沉。③风瘀兼火热证(15.00%),主要证素:在风瘀证基础上,伴面红目赤、口干口苦、急躁易怒、夜寐不安、便秘、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数。④风瘀兼阳虚证(14.58%),主要证素:在风瘀证基础上,伴面白、形寒肢冷、畏寒、腰膝冷痛、舌质淡或暗淡、苔白、脉沉或沉细。⑤风瘀兼阴虚证(10.42%),主要证素:在风瘀证基础上,伴口干、大便干结、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夜寐不安、舌红少苔或无苔或苔薄黄、脉细或细数。另可见复杂兼夹证型:风瘀兼阴虚兼火热证(7.08%)、风瘀兼痰湿兼火热证(7.08%)、风瘀兼痰湿兼气虚证(6.67%)、风瘀兼阴虚兼阳虚证(3.75%)、风瘀兼气虚兼阴虚证(3.33%)、风瘀兼痰湿兼阳虚证(2.92%)、风瘀兼气虚兼阳虚证(2.92%)。 6.确诊并纳入的心脑同病急重症患者100例试验病例(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治疗前两组的性别、年龄等据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P>0.05)。结果:①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有效率96.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00%(P<0.05)。②心电图疗效方面:治疗组有效率82.00%,对照组52.00%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安全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好。对照组有心悸、头痛头胀、烦躁不安、血压不稳、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失常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 1.初步研究可以认为心脑同病急重症发病情况,男性多于女性,各年龄段基本都可发病,但是50岁以上,尤其70岁以上更加高发。不同年龄段的男女患者比例无明显差异。既往患有高血压、脑梗塞、冠心病、糖尿病、脑供血不足、高脂血症等疾病者更易发病。相关辅助检查提示心脑供血异常。 2.风瘀证、痰湿证等相关证候要素最为高发。 3.心脑同病急重症的证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其基本证型为风瘀证。其他常见兼夹证型为:风瘀兼痰湿证、风瘀兼火热证、风瘀兼气虚证、风瘀兼阳虚证、风瘀兼阴虚证。复杂兼夹证型为:风瘀兼阴虚兼火热证、风瘀兼痰湿兼火热证、风瘀兼痰湿兼气虚证、风瘀兼阴虚兼阳虚证、风瘀兼气虚兼阴虚证、风瘀兼痰湿兼阳虚证、风瘀兼气虚兼阳虚证。 4.临床研究提示,中医熄风活血法治疗心脑同病急重症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中药治疗可明显改善心脑同病急重症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