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车前(Plantago asiatica L.)和紫花地丁(Violaphilippcia Cav.)为研究对象,主要对两种地被植物的抗旱性和抗旱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及结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在结合前人对抗旱性鉴定指标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综合对各指标测定结果的分析,认为车前和紫花地丁均具有较好的抗旱性,车前的抗旱性优于紫花地丁。 2、净光合速率、质膜透性和相对含水量3个指标均随水势的变化而变化,在两种植物间表现显著的差异,结合前人对其它植物的研究,认为三种指标较适于用来对不同种植物的抗旱性进行比较和鉴定。 3、PEG模拟水分胁迫处理三天时,膜质过氧化并非紫花地丁在水分胁迫条件下质膜透性增大的主要原因。由此可以认为,用丙二醛含量作为判定植物抗旱性、特别是不同种植物的抗旱性需特别慎重。 4、SOD、POD和CAT三种酶活性的升高是植物对水分胁迫的保护机制,丙二醛含量的升高是膜质过氧化的结果,反映植物受水分胁迫伤害程度的一个指标。水分胁迫处理时,不同水势胁迫条件或不同胁迫时间诱导的保护酶活性的差异,会导致丙二醛等胁迫伤害产物含量的呈不规律变化,紫花地丁丙二醛含量的异常变化,原因可能既是如此。 5、水分胁迫下,Fv/Fm在较高的PEG浓度下才出现急剧下降,对于不同PEG浓度的短期处理或程度较低的水分胁迫,可以认定Fv/Fm是一个相对不敏感的指标。仅根据水分胁迫条件下车前和紫花地丁Fv/Fm和Fv/Fo值的变化未能鉴别出两者抗旱性的强弱。 6、在处理5d时,0.05Kg.L-1以上的PEG浓度均导致车前和紫花地丁的净光合速率降低,紫花地丁在0.20Kg.L-1-0.25Kg.L-1之间的PEG浓度气孔限制值开始降低,非气孔限制明显对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产生影响;车前在PEG浓度的逐渐升高,气孔限制值持续升高,非气孔限值对净光合速率未表现显著的影响。 7、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两种地被植物qN明显提高,天线转换效率Fv’/Fm’降低,一部分光能在天线色素上就耗散了,使得聚光色素蛋白复合体(LHCⅡ)传递给PSⅡ反应中心的激发能减少,紫花地丁更大程度地诱导了叶片充分启动能量耗散系统以尽可能保护光合器官免受破坏。但随着胁迫程度的升高,最终使光合器官受到明显伤害。 8、轻度水分胁迫情况下,车前和紫花地丁的叶绿素含量变化不大,严重水分胁迫时(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