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药物合并认知行为疗法与单用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及强迫症与SLC1A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来源 :广州医学院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name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以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或强迫行为为特征的一组高致残性精神障碍。强迫症治疗难度大,预后相对较差,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目前治疗强迫症较为肯定的方法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但两者各有优缺点,因此有临床医生提出联合治疗改善患者的强迫症状,以克服单一治疗的弊端。强迫症病因不明,家系和双生子研究发现遗传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最新研究发现染色体9P24区域编码生成谷氨酸转运体的谷氨酸转运体基因(SLC1A1)可能与强迫症的发病有关。国内尚无关于SLC1A1基因多态性和强迫症关联的研究。  研究目的:①比较单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RIs)(以下简称药物治疗组)和SSRIs合并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CBT)(以下简称联合治疗组)治疗强迫症的临床疗效,探讨强迫症的优化治疗方案;②了解中国汉族人群中SLC1A1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探讨其与强迫症的关系。  研究方法: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在基线期、治疗的第4、6、8、12、16、20、24、36、48周末应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等比较药物治疗和联合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实验室部分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检测SLC1A1基因上rs301430,rs301434,rs301435,rs301443,rs301979,rs3087879与rs3780412的多态性分布,探索其与OCD的关系。  研究结果:①临床检查发现强迫症的平均首次发病年龄为(19.3±7.4)岁,总病程(7.2±5.6)年,平均发病次数为(2.1±1.4)次,从首次发病到确诊的间隔时间为(3.1±3.0)年。②参与联合治疗的患者25例,其中有效16例,临床有效率为64.0%;参与药物治疗的患者22例,其中有效8例,临床有效率36.4%,联合治疗组疗效优于单用药物组,但差异无显著性(χ2=3.577,P=0.059)。③联合治疗组在治疗第4周末的Y-BOCS评分(22.09±7.24)较基线期时(26.80±6.22)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5,P=0.019);药物治疗组的Y-BOCS评分与基线期(25.23±6.88)相比,在第8周末(20.00±5.59)才出现显著性差异(t=2.253,P=0.031),提示联合治疗起效较单用药物治疗起效快;急性治疗期末(第12周末)、维持治疗期末(第24周末)和随访期结束(第48周末)时,联合治疗组较基线期相比的Y-BOCS减分率分别为49.6%、61.3%、70.1%,均高于同期的药物治疗组(39.0%、56.4%、64.3%),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78,P=0.444;t=-0.508,P=0.620;t=0.255,P=0.809)。④联合治疗组在急性治疗期末、维持治疗期末和随访期结束时的HAMA评分较基线期的减分率分别为51.1%、51.8%、81.8%,药物治疗组为45.8%、66.5%、55.3%;除维持治疗期末外,联合治疗组的减分率均高于药物治疗组,但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t=0.802,P=0.431;t=-0.646,P=0.530;t=1.803,P=0.131)。⑤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Sheehan残疾量表(SDS)的工作、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与责任方面评分以及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评分均较基线期改善;在同一访视期,联合治疗组较基线期的改善程度均优于药物治疗组,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以急性治疗期末、维持治疗期末和随访期结束为时点,药物治疗组的累计脱落人数分别为12例(54.5%)、18例(81.8%)、19例(86.4%),联合治疗组为9例(36.0%)、14例(56.0%)、21例(84.0%);药物治疗组患者的累计脱落率高于联合治疗组,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248;P=0.070;P=1.000)。⑦OCD组SLC1A1基因rs301443位点的基因型分布为CC15例(25.9%)、CG23例(39.7%)、GG20例(34.5%),对照组为CC7例(10.9%)、CG40例(62.5%)、GG17例(26.6%),rs301443位点各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显著性(χ2=8.551,P=0.036);rs3780412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在OCD组中为AA35例(59.3%)、AG16例(27.1%)、GG8例(13.6%),对照组为AA28例(44.4%)、AG35例(55.6%)、GG0例(0.0%),该位点各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显著性(χ2=15.742,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CD患者的rs301443的CC基因型与OCD存在关联(P=0.032),CC基因型个体较非CC基因型的患病风险高约1.8倍(OR=2.841,95%CI=1.065~7.573)。⑧性别分层发现男性OCD患者rs301443位点的基因型分布为CC9例(22.5%)、CG15例(37.5%)、GG16例(40.0%),对照组为CC4例(8.9%)、CG31例(68.9%)、GG10例(22.2%);rs3780412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在OCD组中为AA25例(62.5%)、AG11例(27.5%)、GG4例(10.0%),对照组为AA20例(44.4%)、AG25例(55.6%)、GG0例(0.0%),两位点各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均有显著性(χ2=8.609,P=0.014;χ2=9.740,P=0.008);Logistic回归分析rs301443的CC基因型和非CC基因及rs3780412AA基因型和非AA基因型与男性强迫症的关联显示两位点与男性强迫症无显著相关(χ2=3.028,P=0.082;χ2=2.771,P=0.096)。⑨女性OCD患者rs301979位点为(GG+GC)基因型的11例(57.9%),较对照组(4例,占22.2%)多,CC基因型的患者8例(42.1%),少于对照组(14例,77.8%),该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0,P=0.045);Logistic回归分析示该位点含G等位基因的(GG+GC)基因型与女性强迫症存在相关关系,基因型为(GG+GC)的女性患病风险增加(OR=4.812,95%CI=1.144~20.246)。女性患者rs301430位点的C等位基因频率为50.0%,低于正常对照组的73.7%,T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高(50.0%vs26.3%);rs301979位点在女性OCD患者中的的C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68.4%vs88.9%),G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高(31.6%vs11.9%),此两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有显著性(χ2=4.517,P=0.034,χ2=4.570,P=0.03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人群中rs301979位点的G等位基因相对于C等位基因的OR值为3.692(95%CI=1.064~12.814);rs301430位点的T等位基因相对于C等位基因的OR值为2.800(95%CI=1.070~7.328)。  结论:1.强迫症多在青少年时期起病,且具有诊治难、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2.临床试验研究发现药物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的总体疗效、依从性均优于单用SSRI药物治疗,在控制强迫症状、缓解焦虑情绪、以及改善社会功能方面均较单用药物治疗的效果好,并且联合治疗起效快,疗效稳定,复发几率相对较低。3. SLC1A1基因的rs301443位点与中国汉族人群的强迫症相关,该位点的CC基因型可能是强迫症的危险因子;rs301443和rs3780412位点与男性强迫症的关联不明显;rs301979位点上含G等位基因的(GG+CG)基因型可能会增加女性的患病风险,rs301979的G等位基因和rs301430的T等位基因可能是女性患病的危险因素。rs301434,rs301435,rs3087879位点与中国汉族人群强迫症无关联。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正常人胼胝体膝部及嘴部年龄与性别差异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目的研究胼胝体膝部和嘴部的磁共振弥散张量参数ADC值、FA值及神经密度在年龄及性别方面的差异,并获取其随
教育是什么?教学怎么办?教师怎样做?我想,在学校这个学习共同体里,教育的过程应是适应生命成长、适宜生态育人、适于专业生成的过程。作为教育者,如果能够传送人文的生命气息,构建和谐的生态系统,追求专业的生成状态,使学生焕发活力的同时,也激活自身的潜能,共享生命成长的快乐,也许就能享受到教育带来的幸福。    教育要传送人文的生命气息    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必须承诺知识的传授
人类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hESC)来源于人囊胚内细胞团,能够在体外无限增殖并且具有向三胚层分化的潜能。因此,hESC在再生医学、胚胎发育以及药物开发等领域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