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以Wister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R)模型为基础,研究IR后肠黏膜免疫功能变化与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关系,以及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和地塞米松(DEX)对其的影响,旨在探讨IR肠黏膜免疫功能改变与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关系以及α-MSH对其防治作用的免疫学机制,为临床应用α-MSH防治创伤、休克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分5组,即假手术组(SIR)、缺血再灌注组(IR)、小剂量(0.5mg/kg)α-MSH干预组(SMSH)、大剂量(2.5mg/kg)α-MSH干预组(LMSH)和地塞米松(2mg/kg)干预组(DEX)。每组根据缺血45min后再灌注即刻、2h、6h、24h四个时相点分为4组,每小组6只大鼠。干预组分别于夹闭前与再灌注5分钟内经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α-MSH和DEX,IR组于相同时间注射生理盐水。另设空白对照组大鼠6只。各组于规定时间检测血浆内毒素、血浆及肠黏膜sIgA、TNF-α、IL-1β含量、肠道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细胞增殖活力、肠系膜淋巴结、肝、脾和外周血细菌培养及小肠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1) 肠IR后,血浆、肠黏膜内sIgA含量较SIR组显著下降;TNF-α、IL-1β含量较SIR组显著升高,分别至IR后6h、2h达峰值(P<0.05);同时肠道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细胞增殖活力较SIR组显著下降(P<0.05)。(2) 肠IR后2h起,肠外组织及血浆内细菌培养出现阳性;血浆内毒素含量较SIR显著升高(P<0.05);二者与肠黏膜内sIgA含量及肠道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细胞增殖活力密切相关(r=-0.534~-0.803,P<0.01)。(3) 病理学检查:IR损伤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微绒毛脱失,以再灌注后6h损伤最明显;SMSH、LMSH与DEX组均能减轻IR损伤后病理学损害。(4) 与IR比较,SMSH与LMSH均可减轻再灌注损伤后血浆、肠黏膜内sIgA含量降低,于IR后6h血浆sIgA含量增加约35%~47%(P<0.01),于IR后2h肠黏膜内sIgA含量增加约35%~38%(P<0.01);同时能显著减少再灌注后血浆、肠黏膜内TNF-α、IL-1β含量平均约17%~21%,并可增强肠道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细胞增殖活力,减轻肠外细菌内毒素移位;SMSH与LMSH相比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5) 与IR<WP=8>比较, DEX能减少再灌注后血浆、肠黏膜内TNF-α、IL-1β平均约38%~45%(P<0.01),进一步降低血浆、肠黏膜内sIgA含量平均约15%~25%及肠道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细胞增殖活力(P<0.05),不能减轻肠外细菌内毒素移位(P>0.05)。结论:(1)IR后肠道黏膜免疫功能呈双向性改变,一方面以TNF-α、IL-1β为主的炎性细胞因子大量激活,另一方面肠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肠道局部免疫功能紊乱与肠外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发生密切相关。(2)α-MSH能有效改善肠道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同时改善肠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并能减轻IR后肠黏膜水肿和细菌内毒素移位。(3)DEX可明显减轻细胞因子反应,但同时使肠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进一步抑制,虽能减轻肠组织水肿,但不能有效抑制细菌内毒素移位。与α-MSH相比,α-MSH具有明显的优越性。(4)小剂量和大剂量α-MSH对肠黏膜免疫功能作用相似,其作用的细胞分子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