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及需求侧响应的信息物理融合电力系统优化调度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ngjun_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对当前能源形式的判断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中国提出3060双碳目标,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建设高效的信息网络以调动需求侧响应资源参与电力系统调节是改变当前电力系统能源结构、提升电力系统新能源消纳能力的有效方法。目前,需求侧响应资源信息物理融合与调控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需求侧响应资源信息物理融合模型未成体系,综合考虑信息系统及各类新型可调节资源的电力系统调度方法暂未形成,影响了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主要对如下两点进行了研究讨论:(1)针对需求侧响应资源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建模问题,本文提出了电力市场环境下需求侧响应资源多层级、多时间尺度建模方法。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理论,提出了电力市场环境下多层级、多时间尺度的需求侧响应资源建模框架。在此框架的基础上,分析了需求侧响应资源的能量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多维变量耦合关系。最后,给出了该框架下可行建模方法的一个实例,并验证了该建模方法的正确性,为需求侧响应资源参与电网调度的研究奠定基础。(2)考虑我国电力调度的信息系统建设基础,本文提出了信息物理融合的电力系统优化调度方法。阐述了电力系统的信息物理融合关系,提出了将信息系统动态可用容量折算为电力系统等效备用容量的思想。本文所提信息物理融合的电力系统优化调度方法对电力信息系统、需求侧响应资源、新能源发电设备和传统发电设备联合调度,算例分析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进一步展示了电力系统的信息物理融合建设对实现经济调度目标的影响。
其他文献
10 kV配网线路频繁跳闸严重影响供电可靠性,架空线路雷击跳闸及电缆线路绝缘损坏为两大突出跳闸成因。基于传统物理模型的研究方法在大规模线路风险评估方面实现难度较大,而当前大数据方法在配网线路跳闸风险评估方面的应用也较为欠缺。本文数据包括线路本体数据及环境数据,其中本体数据包括线路设备台账、跳闸明细及运行数据,环境数据包括线路走廊雷电监测数据、走廊屏蔽物属性数据及走廊土壤属性数据。本文以数据驱动为研
学位
伴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不断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太阳能凭借分布范围广、绿色环保以及能量密集等诸多优势吸引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并且光伏发电是目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然而,光伏阵列的输出功率随外部环境条件(如光照强度和温度)和负载变化而改变,不能保证系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输出最大功率,同时系统呈现极强的非线性特征。因此,本文针对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单峰最大功率点跟踪(Max
学位
随着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快速发展,该技术在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新能源接入、电网异步互联、直流电网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由柔性直流引起的稳定性问题日益显著,其中近些年来出现的高频谐振问题尤其突出,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针对柔性直流接入交流电网后的高频谐振问题,本文根据阻抗分析法首先建立了柔性直流换流器的阻抗模型,其次在PSCAD/EMTDC仿真平台上搭建了适用于柔性直流高频谐振分析的
学位
随着LCC-HVDC和MMC-HVDC输电技术的发展和大量应用,我国输电网逐渐演变成大规模交直流混联电网,而众多电力电子设备接入使得电网的谐波产生与传递机理发生本质变化,谐波与谐振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性。正确获取电网谐波状态是谐波治理的基础,常用方法是谐波状态估计,但现有谐波状态估计研究主要着眼于交流电网,即使考虑直流系统,也仅将其视为谐波电流源,不能实现计及交直流系统间谐波相
学位
与架空线路相比,电缆线路土地资源占用更少,被大量的应用于城市电网当中。然而由于电缆通常以直埋或电缆沟的方式进行敷设,电缆绝缘材料难免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劣化,进而引发电缆间歇性电弧放电。如果电缆间歇性电弧放电没有得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其就会进一步发展成为永久故障并引发非计划停电。因此,研究电缆间歇性电弧放电的识别方法,鉴别出绝缘劣化的电缆,对于维护电网的稳定运行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基于PSCA
学位
为了满足中西部清洁能源送出及东南部负荷中心电力供应的需求,中国大力发展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有近40回常规高压直流工程投运,交直流混联电网的规模日趋庞大、运行特性日趋复杂。在系统主回路结构参数及系统控制策略确定的前提下,控制器的比例-积分(proportional-integral,PI)参数对系统性能有重要影响,因此,对控制器参数进行整定优化,有利于保证交直流混联输电系统具有
学位
随着电缆化率的日益升高,电缆沟敷设以其可容纳电缆数量多,抗外力破坏强,走向灵活,不需开挖地面随时增减电缆,便于检修维护等优点成为城市配电电缆重要敷设形式。实际工程中,电缆沟沟内空气温度场涉及电缆表面与沟道内壁辐射传热、沟内空气对流传热、电缆沟与周围土壤热传导传热这三种传热方式的耦合,而IEC标准是根据长期经验给出沟内空气热阻计算公式。简单的经验公式具有较大的误差,且未考虑沟内有回填材料情况。为了解
学位
随着电力能源需求的急剧上升,电力系统用电侧的供电压力持续提高,对电网规划和运行技术发展提出了较高要求,深入把握用户负荷特征对配网规划工作精细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电力用户负荷特性分析是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中较为基础却难以精确建模的一个传统性问题。在当前智能电网及电力大数据背景下,这个传统性问题遇到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如何将新一代数据挖掘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用户负荷特性分析中,对提高电网公司精细化的负
学位
随着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电场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Electric-field Couple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ECPT)逐渐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现有ECPT系统的输出稳定性易受耦合机构影响,当耦合极板失准或传输距离发生变化时,系统将难以保持恒定的输出功率。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研究了基于宇称时间(Parity Time,PT)对称理论的ECPT
学位
随着石油能源的消耗水平不断增加,以及燃油汽车尾气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具有良好储能特性、环境友好特性的电动汽车得到快速发展,但随着电动汽车数量不断增加,也会为电力系统带来巨大的负荷压力。将电动汽车用作移动储能单元向电网提供辅助服务的车网互动(Vehicle-to-Grid,V2G)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因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V2G技术主要面临以下问题:其一,大量电动汽车接入电网进行充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