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沈阳的城市建设和更新迭代过程中,商业步行街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最具研究意义的三条历史街区为中街、太原街和西塔街。随着城市的发展,街区的空间形态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随之一些问题也相应产生。论文目的主要是利用空间句法理论和方法得到三条步行街区的可达性指标,从七个方面对比出几条步行街可达性高低。从而学习其优势,发现其空间形态的不足之处。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使商业步行街可达性得到改善。本文基于两个关键点进行研究,其一是空间句法理论及其相应的研究方法;其二是沈阳商业步行街空间形态研究。首先本论文阐述了其研究背景、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在此引入了论文关键的两个理论,空间句法与商业步行街。空间句法即为研究方法,对其概况、方法、模型以及应用实例进行了介绍。研究内容依托沈阳三条商业步行街:中街、太原街、西塔街为对象,分别对其历史特点、设计规划风格以及街巷交叉口的分布进行了详细介绍及对比。本论文运用了两种空间句法理论及方法进行研究,即轴线法和视域法。先使用UCL Depthmap软件,导出中街、太原街、西塔街的轴线图及视域图。在轴线法中分别得到三条街道的集成度、控制值、深度值以及可连接度数据,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在视域法中,研究了三条步行街的视域连接度和整合度。之后,通过对比数据整理得出三条步行街空间设计的不同结论,得到景观空间综合排名结果为中街街区>太原街区>西塔街区。同时发现每条街道在可达性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得出中街可达性最强但视觉吸引力低,太原街空间渗透性强但节点通达性较弱,西塔街最易成为视觉焦点但交通可达性及控制力都较低的结论。最终针对三条步行街的对比结果提出解决办法及建议。提出了两项原则:遵循交互性原则和空间发展优化原则。解决办法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中街东西两段的连接性,改善与故宫的交通流线;改善太原街路口交通情况,强化步行街吸引力,增加竖向交通空间;拓宽西塔街区支线道路,增加停车区域。由此来改善沈阳的步行街景观环境,使商业街景观得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