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猪圆环病毒2型纳米抗体的制备及其识别的抗原表位鉴定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oka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生猪存栏量与猪肉产量均处于世界第一位。当前我国养猪业面临诸多瓶颈问题,而疫病问题是制约我国养猪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猪圆环病毒2型是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porcine circovirus associ ated di sease,PC VAD)的主要病原体,PCVAD的流行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抗原表位作为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识别、结合位点,是抗原最为重要的性质之一,通过鉴定病毒的抗原表位可以了解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抗体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同时,抗原表位的鉴定也为研发新型表位疫苗奠定了基础。Cap蛋白作为PCV2的免疫蛋白,虽然已有的研究确定了其表面的部分免疫区段,但仍有许多线性表位和结构表位未鉴定出。对于PCV2抗原的表位鉴定,目前大多采用单克隆抗体进行,但由于传统单克隆抗体分子体积过大,只能结合位于完整抗原分子表面的表位,而不能识别一些隐蔽表位,纳米抗体的出现很好的克服了传统单克隆抗体的这些缺点,其相对分子质量小的优势使其能够识别传统抗体无法识别的位于抗原分子内部的隐蔽表位。本研究通过对实验室前期建立的PCV2 Cap蛋白纳米抗体噬菌体库进行四轮的生物淘选,最终获得了 6个抗PCV2 Cap蛋白纳米抗体基因序列。将筛选到的纳米抗体基因序列克隆至pCold-SUMO表达载体中,获得了 6个重组原核表达载体,分别命名为 PCV2-Cap-Nb-50、PCV2-Cap-Nb-55、PCV2-Cap-Nb-56、PCV2-Cap-Nb-57、PCV2-Cap-Nb-85和PCV2-Cap-Nb-86,随后将重组载体分别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诱导表达,并通过镍柱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6个纳米抗体在大肠杆菌中以可溶的形式成功表达。通过ELISA实验对纳抗的效价进行测定后发现,6个纳米抗体均特异性地与PCV2 Cap蛋白结合,其中PCV2-Cap-Nb-56的ELISA效价最高,可以达到1:104,PCV2-Cap-Nb-50、PCV2-Cap-Nb-55、PCV2-Cap-Nb-57、PCV2-Cap-Nb-86 的 ELISA 为 1:103,PCV2-Cap-Nb-85的ELISA效价最低,仅为1:102。病毒中和实验结果显示纳抗PCV2-Cap-Nb-55和PCV2-Cap-Nb-56可以中和PCV2病毒,其中和效价均为24,而其他纳抗均无中和效价。为进一步确认PCV2-Cap-Nb-55和PCV2-Cap-Nb-56是否结合不同的抗原位点,我们将PCV2 Cap蛋白作为包被抗原,采用竞争ELISA对两个纳抗的结合位点进行鉴定,结果表明PCV2-Cap-Nb-55和PCV2-Cap-Nb-56竞争结合Cap蛋白的同一个抗原表位。由于PCV2-Cap-Nb-55的实验结果较为理想和稳定,综合考虑之下,本研究选择用它进行后续实验。为进一步分析中和纳米抗体阻断PCV2感染的机制,将PCV2和PCV2-Cap-Nb-55孵育后感染PK-15细胞,通过IFA实验观察感染情况,结果显示PCV2-Cap-Nb-55通过与PCV2结合,阻止病毒吸附在细胞膜表面,从而达到阻断PCV2感染PK-15细胞的作用。本研究同时利用Cap蛋白的截短片段,鉴定出PCV2-Cap-Nb-55与Cap蛋白结合的抗原表位。首先将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对Cap蛋白的表位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将Cap蛋白分成9个截短片段,分别是(Cap-A,Cap1-122)、(Cap-A1,Cap1-78)、(Cap-A2,Cap79-122)、(Cap-B,Cap123-203)、(Cap-B1,Cap123-163)、(Cap-B2,Cap163-203)、(Cap-B3,Cap123-159)、(Cap-B4,Cap148-184)和(Cap-B5,Cap185-203),利用 Primer5.0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后将截短片段克隆至pET-32a表达载体,转化BL21(DE3)表达菌株后进行诱导表达及纯化。利用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分析PCV2-Cap-Nb-55与截短蛋白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初步确定了 PCV2-Cap-Nb-55识别的抗原表位于PCV2 Cap蛋白的aa148-aa159区域。本研究通过对实验室前期构建的PCV2 Cap蛋白纳米抗体噬菌体库进行生物淘洗,筛选到6个PCV2 Cap蛋白特异性纳米抗体序列,并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中和试验证明6个纳米抗体中,有2个纳米抗体具有中和活性且结合相同的抗原位点。通过鉴定PCV2-Cap-Nb-55所识别的抗原表位,确定了 PCV2Cap蛋白新的抗原表位,这为PCV2免疫机制研究与PCV2表位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近年来,霾污染是我国面临的重要环境挑战,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存在诸多不利影响。颗粒物(PM)是霾污染的核心问题,因此,空气中PM的去除成为了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关注的焦点。众所周知,植物是空气中PM重要的汇,植物叶片可以作为“空气过滤器”滞纳空气中的PM,其中以雪松为代表的针叶类植物对PM的滞纳效能尤为突出。因此,在区域尺度上通过对针叶滞尘(PMR)的精准定量以及组分和粒径的表征有助于了解我国大气中
学位
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和鸡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是对家禽养殖危害最大的两种支原体。一方面,支原体感染呈慢性经过,很难通过典型症状进行疾病的鉴别诊断;另一方面,疫苗不能对鸡群提供高效的保护作用,使用抗生素虽然可以缓解支原体感染的症状,但暂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彻底消除鸡群内的支原体带毒情况。支原体感染鸡后在鸡群内部迅速
学位
二维过渡金属碳/氮化物(MXenes)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复合层状材料,具有二维材料典型的特性,如较大的比表面积、丰富的表面物理化学特性。MXenes的主要制备方法有刻蚀法、水热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等方法,其中常见的刻蚀法是将层状Mn+1AXn(MAX)相浸泡在氢氟酸(HF)溶液中,选择性地完全剥离A原子层,A主要为IIIA和IVA族元素。MXenes自从2011年被首次合成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随后双
学位
弓形虫是一种真核生物,它广泛寄生于温血动物,并可以在宿主细胞内形成纳虫泡膜,以抵挡免疫系统清除及帮助自身进行营养物质的摄取,以此建立长期感染。它的感染会导致宿主发生弓形虫眼炎症、脑炎、心肌炎(Kochanowsky and Koshy2018)。处于妊娠期的动物感染弓形虫则会导致胎儿畸形、流产、产死胎等。由于弓形虫的广泛传染性和对动物体的严重损害,其所导致的人类弓形虫病和养殖动物弓形虫病都是我国重
学位
随着塑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会不可避免地释放到各种环境介质中,并最终以微纳塑料(Microplastics/Nanoplastics,MPs/NPs)形式蓄积在各种环境介质当中。MPs/NPs具有难降解、质量轻、比表面积大等特点,因而在环境中广泛富集且具有潜在生物毒性,成为一类被严重关切的新型污染物,其环境行为亟待研究。天然有机质(Natural organic matter,NOM
学位
犬脓皮病是临床诊疗中的常见病,病原种类较多、常为混合感染,治疗周期长,且致病菌耐药的现象逐渐普遍,不仅严重危害宠物健康,而且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犬脓皮病的发生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不同地区的犬脓皮病流行特点和病原特征通常存在差异。加深对该病发病特点和病原学研究有助于兽医临床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策略,但目前相关报道较少。郑州地区处于黄河中下游,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有利于
学位
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TGE)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引起的B类动物疫病。近年来TGE在各地养猪场的暴发对养猪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阻力。当前,随着人类新型冠状病毒(2019-n Co V)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人类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有效抵御冠状病毒对人和动物的
学位
多溴联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PBDEs)、新型溴代阻燃剂(Novel 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s,NBFRs)和有机磷阻燃剂(Organophosphate flame retardants,OPFRs)普遍具有致癌性、神经毒性和生殖毒性等多种毒性,广泛应用在塑料制品、纺织品、家具等商业及家庭用品中,并通过挥发、磨损等多种途
学位
肉鸡腹水综合征(Ascites Syndrome,AS)是影响肉鸡养殖业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该疾病严重制约我国肉鸡生产经济效益。纳米硒是一种具有抗氧化、抗菌等良好性能的特殊硒补充剂,在医学应用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本研究基于ATF6-DR5信号通路探讨纳米硒拮抗AS肉鸡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为临床防治肉鸡腹水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抗坏血酸还原法制备纳米硒,使用壳聚糖进行硒颗粒表面修饰,制备出的壳聚糖
学位
鸡球虫病(Coccidiosis)是由不同种类的艾美耳球虫引起的最具致病性的肠道疾病之一,造成鸡只出现下痢、血便、精神萎顿甚至死亡等症状,对畜禽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鸡球虫病在世界范围广泛流行,球虫感染情况具有区域差异性。目前,鸡球虫耐药性普遍且严重,国内外学者致力于对其耐药性机制、新药的研发及新疫苗的制备等方面的研究,以期找到防治鸡球虫病的有效方法。近年来,研究学者将焦点转向基因水平及同工酶等的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