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环素类药物由于其价格的低廉,抗菌谱广等优点,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近年来,由于该类药物在临床上不合理使用、滥用,导致对该类药物耐药的菌株不断增多,严重限制了四环素类药物的使用。已知的细菌对四环素类耐药机制共有四类:外排泵机制,核糖体保护机制,灭活酶机制以及靶位修饰机制。因此本实验目的在于研究核糖体保护机制的代表性基因tetM在鸭源大肠杆菌中的基因环境,了解其传播扩散机制,为弄清tetM基因的表达以及临床上寻找新的药物靶标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1.受试菌为经过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并且经过分离纯化的21株鸭源大肠杆菌。用微量肉汤倍比稀释法测定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21株菌对盐酸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头孢噻肟、恩诺沙星、硫酸阿米卡星、氟苯尼考、利福平等8中药物的敏感率和耐药率。结果显示:21株鸭源大肠杆菌对其中六种抗菌药物的的耐药率都≥60%,对四环素类药物中的土霉素和四环素耐药率最高均达到了100%,对多西环素的耐药率相对较低为75%,对阿米卡星较为敏感耐药的菌株仅有1株,耐药率为4.76%,对头孢噻肟,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的耐药率分别为28.5%,60.4%,81%,利福平达到100%,部分鸭源大肠杆菌呈现多重耐药性。设计合成引物对这21株菌中含有tetM基因的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21株菌种携带tetM的阳性菌株数量为7株,检测率为33.3%。2.采用ERIC-PCR、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和系统发育分型等三种方法对7株鸭源大肠杆菌进行发育分型。结果表明:7株代表菌株分属于5个ERIC基因型,属于5个不同的克隆来源。其中W4和Y8具有高度的同源性都属于A型,可认为是同一克隆株,其次CY14和LF6也具有同源性属于B型,5Y,E5,Y4分别属于C,D,E型。MLST分类结果表明7株鸭源大肠杆菌代表菌株共有6个ST型,其中ST162,ST163亲缘性较近,CY14和LF6属于同一ST型。本研究还发现有1个新的ST序列(ST3839)。实验显示MLST分型与ERIC-PCR分型结果比较一致。系统发育进化分型法对7株大肠杆菌的检测结果表明,表明7株大肠杆菌中有4株属于B1群,2株属于A群, B1,A群是没有致病性的。仅有一株菌属于D群,具有毒力作用,可能是一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大肠杆菌。3通过滤膜接合试验观察tetM基因质粒的传递,通过Southern blot,进行tetM基因的质粒定位,质粒接合实验和southern blot结果共同显示tetM基因位于一个大小为50kb左右可接合的质粒上;分别采用交叉定位PCR(PCR Mapping)和基因克隆方法研究tetM的基因环境:试验菌株为两株含tetM基因的鸭源大肠杆菌,用pBluescriptⅡSK(+)作为载体质粒,将供体菌质粒和载体质粒分别用EcoR I进行酶切。然后用T4连接酶将二者酶切产物进行体外连接,转化到感受态细胞DH5a进行表达,用LB/AMP/DOX/X-gal/IPTG平板进行蓝白斑筛选,挑选白色菌落即为阳性重组质粒克隆株,酶切、电泳确认正确插入后,将重组质粒送公司进行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和Genbank已登录的Tn1000的序列设计引物进行交叉定位PCR,最终得到8071bp大小的片段。本研究是tetM由变异的Tn1000转座子携带的首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