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审美的意识形态——后现代美学局限性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wis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讨论的后现代主义美学是当代美学思潮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构成了现代美学话语最复杂和最丰富的话语资源。本文首先论述了后现代美学所呈现出的与以前美学形态最大的不同:不再追求统一的美的本源,寻求对美本质的统一理解,甚至对那种以个体的多样性来指代统一审美归宿的理解也采取否定态度。指出后现代主义美学的意义不是在原来美学命题的指引下得出新的建设性见解,而是要推翻原来的美学范畴和思想模式,这一思路在当今新的“全球化”政治-经济-意识形态格局下具有着日益显豁的思想影响力。在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后现代美学话语更加显示出其内在的局限性。 在论文的展开过程中,首先要处理的问题是后现代主义美学对现代审美中心主义思想倾向的反对。指出后现代美学在当代思潮的发展中全面反思了美学思想的内在问题性。现代主义美学学理上的矛盾性被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是现代主义最主要的缺陷,他们认为现代主义的这种构想建立在对于现实权力结构的“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合谋。现代主义的这种内在矛盾并不会导致其理论结构的完善和继续发展,反而会限制人们对于现实的真正理解。因为现代性审美研究在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的同时以隐而不彰的方式形成了新的权力压迫和整体性统治。在后现代美学反对审美现代性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后现代主义美学独有的理论问题性。后现代主义审美研究对于审美范畴的处理是放置在了意识形态环境中各思想的问题性联系之中,将原来孤立的审美范畴变为了意识形态环境的有机组成,以整个思想、社会环境的内在结构出发来对于感性审美问题进行理解。同时,对于后现代主义美学自身,我们也可以以同样的方法将其放置在一定的意识形态环境之中,这是理解后现代主义各种复杂现象的根本途径。本文同时举出索绪尔语言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存在主义这三种当代最主要的理论形态为例,来说明后现代主义美学在接受这些元理论时所具有的特殊接受倾向,以此为例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美学在当代学术谱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第二部分讨论了后现代主义美学具体的反审美主义倾向。从历史起源的角度对现代审美主义历史起源进行批判性理解,这_部分是在前面理论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的历史分析。指出后现代主义美学对于现代审美主义历史起源的批判实际上是站在一个意识形态批判的立场上,把对于审美现代性的理解建立在美学诞生之初的历史条件当中,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审美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本文讨论了后现代主义美学反对审美中心论的具体表现,后现代主义美学对于审美中心论的反对首先从审美问题的外在结构出发,寻找社会权力结构在审美主义中的体现;其次,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倾向导致了对传统哲学话语的消解,而后现代主义美学也以同样的方式对现代主义美学话语进行了具体的批判;最后后现代主义美学与当代激进社会理论的联系又为这一批判增添了更多的理论内容。 本文第三章讨论了作为后现代主义美学理论基础的意识形态理论,首先梳理了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源流。指出从历史起源的角度上讲,意识形态概念的形成与启蒙运动关系密切,是启蒙运动的产物。而后,对于马克思主义从早期创始者到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意识形态问题的讨论进行了探讨,同时也涉及到对于当代西方知识社会学对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解。意识形态更是后现代美学主要使用的术语,各种后现代理论话语都是围绕着对特定意识形态现象的理解而展开。如果说后现代美学要颠覆传统美学的整个学术结构,首先就是要树立起意识形态分析在整个美学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因为只有将不同的美学范畴放置在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解之中才能构成对这些范畴最强烈的反对。而当代意识形态理论的新发展为美学中的意识形态批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从当代最全面的意识形态理论表述中可以看到整个后现代美学的理论特点。后现代主义美学的形成过程与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代理论界不断得以完善和拓展的过程交织在一起,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对象在美学中可以得到最标准和集中的表达。这种美学与意识形态问题的勾连关系在美学和意识形态诞生之初就业已形成。因为意识形态理论本身就超出了纯粹美学的考察范畴,意识形态批判实际上就是一种反审美的批判,一切审美特性在意识形态中都被归为虚无。那么从这个角度出发也可以从整体上对整个后现代美学的产生机制和话语形态进行研究,从而构成对整个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理解和判断。 文章最终归结为对整个后现代主义美学的具体局限性的分析,指出后现代主义美学在运用意识形态批判对于美学理论进行建构的过程中面对着很多方面的困难:一、意识形态问题本身的歧义造成了分析上的困难,后现代美学很难将某种意识形态的批判完全与自身区别开来。而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中很多的意识形态批判也体现出这一特点,一种无休止的意识形态批判在当代文化理论中逐步成形,而这种批判却不能形成真正的建设性独创性的力量;二、无穷无尽的理论意识形态消解过程构成了自我指涉的循环,而美学体系的丰富性并没有因为这种论证的复杂而得到加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在一定程度正是体现了这种丰富性的缺失,后现代主义美学在引进入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的过程中对此一问题负有责任;三、后现代主义美学的激进性在意识形态方面没有得到促进,反而更加向他们所反对的方向发展,即日益成为学院话语的主流和当代新意识形态的共谋性组成部分。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对于真正具有创造性独创性文化构成的诉求则因为在接受后现代美学的时候忽略了其新的意识形态特性,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后果。
其他文献
生命意识是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是人把自己作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不依附于任何人,也不妄自菲薄,珍视生命。对生命负责,把命运的缰绳握在自己手中,希冀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美化生
该文以我国古代官署平行公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对于中国古代官署平行公文的演变过程,采取纵向梳理的方法,以移、关、刺、咨、揭贴、照
本文以比较文学形象学及译介学的相关理论分析瑞士籍传教士薄复礼视阈中的中国民国形象,对比研究薄复礼原著及中文译著的区别,探求薄复礼在形象建构方面所采取的书写策略。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