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省的含山和巢湖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下扬子板块东北部。该地区下石炭统分布广泛,层序出露清楚,富含海相动物化石,自下至上分为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和州组,是研究下扬子地区下石炭统的重要地区之一。本研究关注的下石炭统高骊山组出露于含山县小茨山剖面和巢湖麒麟山剖面,厚度在9.5-16.4m之间,根据岩性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三段:第一段为杂色薄层泥岩为主夹土黄色薄层泥质砂岩,底部可见褐铁矿层,见少量植物化石碎片;第二段为黑色薄层泥岩、灰绿色薄层泥岩、青灰色中层生物碎屑灰岩或泥质砂岩三种岩性互层,下部灰绿色泥岩中含有大量泥灰岩砾屑(团块),其中,大量砾屑中含珊瑚以及腕足化石;第三段为土黄色薄层泥岩与土黄色厚层泥质砂岩互层,泥岩层中发育水平层理,可见少量生物碎屑,泥质砂岩中见腕足化石,虫迹构造发育。高骊山组与上覆和州组及下伏金陵组均呈假整合接触。该地区高骊山组中发现的化石类群有珊瑚、腕足、双壳、(?)、遗迹化石以及少量植物化石碎片。其中,四射珊瑚的数量众多,保存较好,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两个组合带:1.Arachnolasma intermedium-Yuanophyllum组合带;2.Lonsdaleia组合带。通过对含山县小茨山剖面以及巢湖麒麟山剖面下石炭统高骊山组泥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研究区高骊山组泥岩的稀土总量(EREE)较高,LREE/HREE值、(La/Yb)N、 (Ce/Yb)N、 (La/Sm)N、 (Gd/Yb)N值以及REE配分模式均显示研究区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Ceanom值反映出当时水介质为还原条件。配分曲线在轻稀土段斜率大,重稀土段斜率相对较小,Eu处有一明显低谷,呈显著的负Eu异常,Ce处为基本正常或轻微负异常。以La/Yb)n值代表REE的分异程度作为沉积物沉积速率的标志,显示高骊山组剖面自下而上,(La/Yb)n值大体上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表明研究区高骊山组上部的沉积速率普遍比下部低,更有利于有机质的聚集和古生物化石的保存。根据稀土元素组合及其比值特征以及La/Yb-EREE图解,结合古地理研究成果,认为研究区高骊山组的物源主要来自张八岭古陆,母岩物源主要来自组上地壳,源岩为组成上地壳的古老的沉积岩和花岗岩的混合。通过研究区的沉积特征、古生物组合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高骊山组沉积于浅海浑水沉积环境,海平面升降频繁,泥质供给丰富,水体处于还原环境,不利于古生物繁衍与发展。该组大量出现的珊瑚、腕足等化石是风暴作用异地搬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