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程强化镇静治疗对于自发性脑出血术后患者的影响

来源 :泰山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n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自发性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情况下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大、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自发性破裂引起的脑内出血。自发性脑出血的患者需要给予一定的镇静镇痛治疗,研究是在自发脑出血手术后的患者镇静治疗中,加入了短程强化镇静治疗,希望通过深度强化镇静治疗,减少患者术后躁动,缩短镇静疗程,减少长期镇静治疗导致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本次研究探讨了自发性脑出血手术后应用短程强化镇静的可行性和安全性,通过短程强化镇静方案与传统镇静方案的对照,评估自发性脑出血术后短程强化镇静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索在自发性脑出血手术后实施短程强化镇静治疗的规范化流程,分析影响自发性脑出血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  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期间因为自发性脑出血入院并接受手术治疗后入住ICU的病人,共41人,其中接受26例患者接受不超过24小时的短时深度镇静治疗归为研究组,即强化镇静组,同时选取同时期15例接受临时镇静或浅度镇静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即传统镇静组。本研究为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没有随机分组,没有采用盲法。收集相关基线人口学指标:包括年龄、性别、是否有高血压病史,入院前是否接受抗高血压治疗,脑梗死病史及是否接受抗凝治疗。收集患者术前指标:包括首发症状、瞳孔变化、入院时血压、入院时GCS、血肿量、ICH评分。术后指标:包括术后12小时血压、入ICU时和第2天的血气分析指标、第2天的血常规指标和凝血分析指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是否再出血、是否接受二次手术。残余血量少于术前血肿量的30%或少于10ml,认为术后残余血量少。术后血肿量大于或等于术前血肿量的认为再出血。手术后前48小时(表示为术后第一天)、5~7天(表示为术后第7天)、12~14天(表示为术后第14天)接受CT检查,计算残余血肿量。临床预后指标包括是否发生VAP,死亡率、GOS评分、mRS评分,1月、3月评估。mRS评分0~3分为预后良好,4~6分为预后不良。GOS4~5分为为预良好后,1~3分为预后不良。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先进行正态性分布检验,不符合正态性分布的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符合正态性分布的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数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进行影响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时,选取3个月mRS为因变量,分为预后良好、预后不良,mRS评分0~3分为预后良好,4~6分为预后不良。先对收集到的相关指标进行单因数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卡方检验,筛选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以3个月mRS预后良好与否为因变量,以筛选的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作Logistic分析。P<0.05的自变量认为存在统计学意义,为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1、比较强化镇静组和传统镇静组的基础资料,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既往是否患有高血压并、是否接受抗高血压治疗、是否患有脑血管病、是否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等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比较强化镇静组和传统镇静组的基础资料,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既往是否患有高血压病、是否接受抗高血压治疗、是否患有脑血管病、是否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等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2、比较强化镇静组和传统镇静组入院时的脑内出血情况,两组患者在血肿量、出血部位(左右、幕上幕下)、是否合并脑室出血、ICH评分、入院后是否出现血肿增大等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3、比较强化镇静组和传统镇静组入院时的手术情况,两组患者在发病至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方式等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传统镇静组有3例患者进行了二次手术,与强化镇静组相比较,二次手术比例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4、比较强化镇静组和传统镇静组手术后的镇静治疗情况,两组患者在入ICU时镇静程度并没有差异,强化镇静组在随后的12小时内,镇静程度明显比传统镇静组深,统计学差异显著。而且,强化镇静组的镇静治疗时间也明显长于传统镇静组。  5、比较强化镇静组和传统镇静组术后治疗情况,两组患者在是否接受降压治疗以及降压药物的选择方面无显著性差异。术后机械通气治疗方面,强化治疗组患者全部接受机械通气治疗,而传统镇静组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比例低,存在统计学差异,但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6、强化镇静组患者术后收缩压明显低于传统镇静组(F=19.748,P=0.000),术后收缩压大于160mmHg的比例也明显低于传统镇静组(x2=14.314,P=0.000)。同样,手术后12小时强化镇静组舒张压也明显低于传统镇静组(F=7.357,P=0.007),术后收缩压大于100mmHg的比例也明显低于传统镇静组。  7、两组患者手术后入ICU时及第二天血气分析指标,包括P值、PaO2、PaCO2、乳酸、血糖都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手术后第二天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PT、APTT等指标均没有统计学差异。  8、与传统镇静组相比,强化镇静组患者手术后第2天、第7天、第14天的残余血肿量均比较低,存在统计学差异。强化镇静组患者手术后未发生再出血,而传统镇静组发生再出血的比例高。  9、两组患者的ICU住院天数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发生VAP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强化镇静组30天的死亡率、90天的死亡率均低于传统镇静组,强化镇静组患者的30天或90天的生存质量良好的比例均高于传统镇静组。  10、影响三个月mRS好坏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脑室出血、4小时SAS、1小时舒张压、第2天中性粒细胞比例、第二天血肿量、气管切开。  结论:  1、自发性脑出血术后给予短程强化镇静治疗,可以有助于有效地控制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术后血压,有效地减少再出血,同时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生存质量。  2、短程强化镇静治疗没有明显增加镇静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显示自发性脑出血术后实施短程强化镇静治疗是安全的。  3、合并脑室出血、术后4小时的SAS评分、手术后1小时的舒张压、第二天的血肿量、气管切开等是影响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生存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提示我们,在自发性脑出血的治疗过程中,要关注脑室出血的处理、血肿的清理、术后的镇静和血压控制、气管切开等问题。
其他文献
目的: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因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免疫调控和自我复制等特点,临床上已应用于脊髓损伤、糖尿病并发症以及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第一
目的:  1、筛选出与家族聚集性脑血管病高度相关的基因。  2、研究不同类型的家族聚集性脑血管病患者中TNFAIP3及LRP-1基因表达是否有差异,并探讨TNFAIP3及LRP-1基因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