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学习型社会形成的科技动力机制研究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e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九十年代,在世界各国掀起了一股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浪潮,先是美国,后来是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纷纷宣布进行学习型社会建设。我国在十六大报告关于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如今在中华大地上,学习型城市(如北京、常州等),学习型企业(如海尔、联想等),学习型政府等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方兴未艾。 学习型社会是人类社会管理理念和社会形态的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认识、对待和创建学习型社会便成了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从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影响角度出发,采用社会学方法剖析了科技发展推动学习型社会形成的动力机制,然后通过建立科技动力机制模型,进一步形象化地分析了科技对学习型社会推动作用机制,最后,从科技动力机制的角度指出了人类应该怎样认识和创建学习型社会。通过分析,为人们理解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意义提供一个科学的视角,并为创建学习型社会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论文的第一部分论述了学习型社会的相关概念,理论发展状况并指出学习型社会对人类发展的意义。学习型社会是建立在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理念的基础上,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学习型社会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是,它是人类社会管理理念和社会形态的进步与发展;论文的第二部分应用社会学方法论述了科学技术是如何具体影响并推动社会转变为学习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使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社会,知识经济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成为人们主要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由于科技知识的快速增加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社会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和学习理念,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科技的推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发展使学习型组织的出现成为必然;论文的第三部分建构学习力模型和科技动力模型,学习型社会可以抽象为社会创新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和社会运行体系,这三个体系构成社会的学习力,科技通过对学习力的作用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论文的第四部分在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推动学习型社会形成的科技动力机制对人类发展的启示,指出学习型社会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应该重视科技和教育,在创建学习型社会时要注意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同步,使人类走上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 本文的结论是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是科技推动的必然结果,在创建学习型社会时,要从科技和教育角度出发,培育社会的学习力,并协调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习型社会走向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9-2012年的数据,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个方面分析机构投资者持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实际情况,
地方社会治理不单纯是一个管理过程,也是一个服务供给过程。只有建立完善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社会发展才能充满活力。因此,要着力打造适应扁平化公共服务需求的公共服务供给
介绍某离心压缩机叶轮超速试验台增速系统的设计。采用高速平带和齿轮增速实现两级增速,使得最高输出转速可达到60 000 r/min,并能驱动50 kg级模拟叶轮实现平稳的升速和降速
实施创业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适应知识经济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要求。美国大学开展创业教育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其成熟的机制和研究成果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
体育运动的唯一能量形式就是生物能量,其他能量只有转化为这种特殊的生物能量才能进行比赛。训练与竞赛就是运动员生物能量的积累和释放过程。从宏观角度考察,能量的积累和释
为了利用可见光波段和长波红外波段所蕴含的不同信息进行数据融合和实时彩色显示,设计了一种大视场的单通道双光谱R-C结构。双谱光学系统的具体结构为R-C系统加校正镜,采用主
分析了常见的实体识别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及统计分析的实体识别机制(deep Web entity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semantic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简称SS-
石斛清咽含片是以《伤寒论》中的甘桔汤为基础,加入石斛、麦冬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养阴清热,祛痰利咽之功效,用于慢性咽炎等咽部不适人群。其中石斛为四川道地药材叠鞘石斛,
随着税收工作的不断发展,税收征管中不时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同一纳税人在国地税间"同人不同管",集中反映在国地税间数据信息互不完整、互为缺位、不能
对于校长负责制下校长权力的大小 ,一直存在着较为激烈的争论。本文从校长负责制下校长权责是否对等、校长权力空间和教育活动中的其他主体的权利体现程度、有无有效的监督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