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判断能力是在理性的道德观念的基础上,运用道德知识,对面临的品德问题更加充分的探讨,做出正确的是非、善恶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它以科学的道德认识能力为基础,是道德行为的逻辑起点和前提。道德判断能力能使人们调节日常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然而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忽视人的主体性、创造性,过于重视道德的规范性,限制了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导致学生不是积极主动的而是只会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面对道德冲突则不知所措。因此,对道德判断能力的系统分析并提出培养对策,是现实的需要,也是道德教育研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问题。同情心是一种道德情感体验,在道德教育中一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成为了行为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共同关注的热点。在心理学上同情心被认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其他一些重要亲社会行为及社会性品质发展的基础。在道德教育领域中对同情心的研究也成为一条主线,影响了道德情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在个体社会性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是有其现实的必要性,因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是面对社会多元价值的必然选择,是学校道德教育本身所蕴含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学校道德教育有效的关键所在。本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理论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呼和浩特市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同情心及其培养作一些调查研究。首先,本文对道德判断能力、同情心及其有关概念作出界定,并整理国内外关于道德判断能力、同情心方面的研究现状;然后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分析讨论本研究获得的问卷数据;最后就学校道德教育中如何培养道德判断能力提出一些具体的策略。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一)本研究中的初中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及同情心随着年级的增长呈下降发展趋势。在高中时期,道德判断能力呈上升的发展趋势,同情心呈下降的发展趋势。高一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得分最低,同情心得分最高。说明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及同情心的发展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二)道德判断和同情心在性别、蒙汉民族因素上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民族因素对中小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及同情心的发展不存在显著影响。(三)总体上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与同情心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四)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与同情心的年段发展特点来看是可以培养的。针对本研究的结果,在道德品质的培育过程中,家长要成为儿童学习的正面榜样,学校中教师要具备相关的知识技能,重视学生的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性别等,通过丰富多变的形式加强培育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作用下沿着正确的方向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