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治理危机是世界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历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以后,人们开始把希望依托于民主参与的、多种社会组织共同合作的公共事务治理的制度设计——这就是通过对话和共同的政治行动来形成一个日益地方化、民主化的治理模式。与这种思潮相呼应,从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掀起了以地方治理为核心内容的地方行政改革运动,改革的重心和核心内容是通过地方行政改革运动重新定位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理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在地方治理过程中的功能。
本文运用国家社会关系的分析方法,基于我国不断变化的地方社会经济结构分析了我国乡镇治理模式的构建。我国苏南地区(指苏州、无锡、常州一带)经济和社会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得我国苏南地区的乡镇治理内容和模式一直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由于苏南特殊的历史和地理,苏南乡镇治理在80年代初就体现了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集中体现在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之中。然而,9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苏南经济和社会中出现的新的特点和问题,这些特点和问题对过去以政府为中心的乡镇治理模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原有的“苏南模式”为特点的苏南乡镇治理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环境,因此,对苏南模式进行改革就成为21世纪苏南乡镇治理面临的一个新的任务。转变乡镇政府的职能和权力的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和新兴的社会力量,更好地吸引地方公民参与其中成为后苏南模式乡镇治理的新的特点。本文在吸收西方地方治理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至上,着眼于我国自身特殊的传统和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处的特定阶段,从苏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独特历史和传统出发,来分析研究苏南乡镇治理。因此,在构建苏南合理科学的乡镇治理模式方面如何在基于我国乡镇治理的实际基础上,借鉴西方的地方治理理论成为本文探讨的基本内容。
本文采用的是个案研究方法,之所以选择昆山淀山湖镇,是因为该镇具有苏南乡镇的典型意义,本文就以昆山市淀山湖镇为基本分析对象,从苏南乡镇治理的历史、现实困境和基本特点等角度对苏南乡镇治理问题进行了研究。由于是对我国具体的体制、传统和经济发展阶段进行的回应性探讨,因此,西方新地方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只能给我们提供某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判断,我们对未来苏南乡镇治理模式进行了前瞻性分析,认为未来我国苏南乡镇治理主体具有一种有限多元化的特点,我国苏南乡镇治理应该是一种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