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审美·现代性——现代性张力中的建筑美学谱系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haof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性”作为一个文化乃至哲学概念,是对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的社会及文化变迁的概括,也是对人类当下生活品质的思索。在当代思想界逐渐扮演起重要的“元概念”角色。对当代建筑学科的建设而言,“现代性”研究具有某种“元研究”的意义。现代性概念十分丰富,但长期以来,现代性的审美内涵往往被人忽视。因此,在综述一系列与建筑及美学相关的现代性概念范畴的基础上,本论文以“现代性张力”为切入点对现代(性)建筑中的审美现代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试图厘清现代(性)建筑在美学上的发展轨迹,为现、当代建筑问题的考察提供批判性视野。 论文首先从发生学的视角探讨了现代性的出现及其内在张力对建筑的影响,并以现代美学(感性学)为线索,阐述了建筑审美取向的嬗变。接着论文将关注点放在处于19-20世纪之交的建筑,分析了建筑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发展的必然性,指出建筑对审美救赎的追求是这一转向的内在动力。此后,论文希望为20世纪之后的现代(与后现代)建筑建立一个审美现代性的谱系,并对它们各自的审美现代性特征进行了比较。20世纪60、70年代,虽然批判建筑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出现促使建筑美学发生了新的转捩,但是美学思想中固有的“形式主义”与“审美主义”因素却让它们最终陷入审美现代性的自身悖谬。在随后的研究中,针对现代性建筑形式本体的“语言的牢笼”,论文阐释了建筑语言学与建筑美学的家族相似性,指出建筑美学借用“语用学”的“实践”转向趋势。80年代之后,西方建筑迅速进入了当代的自身转型和现实重构,其美学的文化立场和理论视域正在做出全面调整。论文以“重建现代性”为主题,对当下西方的建筑实践进行了解读,指出建筑美学在“后理论”时代日益成为一种“实践智慧”。 最后论文总结了当代西方建筑美学的“实用主义”与“语言现实主义”特征,对我国建筑的“实践美学”进行了分析,以期在美学思想上为我国“现代性建筑”提出建设性意见。
其他文献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一体化的到来,高等教育的理念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高等教育发展随之呈现出的新动向,进而影响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的发展趋势与实施策略。在西
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根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不仅意味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城市问题产生的助推器。城市人口的无休止增长;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巨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传统城市规划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城市作为我国经济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软件产业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下带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产业。为了保持国际竞争力,很多国家已经把软件产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在国家和地方政
随着水景住宅问题的涌现和生态学思想的引入,生态型水景的设计将是居住区必然的发展趋势。在居住区生态水景的设计中,水景植物是生态水景设计中的重要环节。运用水生植物治理和
本文将城市发展的过程分类为印刷和拼贴两个过程。印刷和拼贴首先指代的是两种思维层面,一种是借助结构创造事件,即科学家的思维;一种是借助事件创造结构,即拼贴匠的思维。本文,同
学位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
二十世纪上半叶,德国是推动现代住区设计发展的中心。其中,恩斯特·梅的规划实践显示了通过控制开发、标准化、工业化建造和社会住房实验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其住区设计策略体
航天领域科研的迅猛发展,给航天科技研发建筑的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单纯的试验空间已不能满足航天科技发展的高标准需求,综合了实验(或试验)、研究、开发、办公、生产测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