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中国美学从古典走向近代的历程——以审美情趣变异为例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_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16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明清时期审美情趣的变异作为考察和分析对象加以展开论述。在探讨中整合了当今学术界观点的同时,还用文献方法、历史与逻辑统一方法、史论结合的方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探索16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明清审美文化审美情趣的特征及其出现的原因。由于在不同的阶段中呈现不同的居主导地位特征,因此将16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分三个阶段加以论述。 正文分三个阶段展开: 第一个阶段明朝中后期:世俗化倾向下反传统美学审美倾向的滥觞,即世俗化倾向下的审美情趣开始变异,呈现为物欲张扬、情欲张扬。 第二阶段明末清初:近代美学审美倾向的抬升,即审美情趣继续变异,表现为以“崇高”(广义)为美。 第三阶段清朝中期:贴近近代美学的审美趋向,即审美情趣进一步变异,出现奢华、新奇意念的追求、情爱观的张扬和女性意识的萌发。并对各个阶段出现此种审美情趣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使人们对16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的文化艺术和社会风俗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反传统美学思想的进步性有个正确理解。
其他文献
叙述了在自动控制、仪器仪表、信号变换以及传感器信号采集与处理等电路中实现大时间常数的一种新方法。根据近代电工理论中的回转器原理 ,利用运算放大器及电阻、电容器件可
采用Fluent 6.3软件,对1台400 t/h四角切圆燃煤锅炉内的煤粉浓淡、空气分级及两者联用等3种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煤粉浓淡比对炉内NOx和煤烟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