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铜基阴极电还原处理硝酸根—六价铀复合污染地下水技术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houbin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发展清洁能源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核能具有无温室气体排放、全生命周期碳足迹低的特点,是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伴随着核能需求提升,核电站原料铀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如何高效处理在铀矿冶过程中产生的含铀地下水已成为制约铀矿采选的重要问题之一。硝酸地浸法是目前最常见的铀矿开采方法之一,但地浸开采后产生的反酸地下水中含有U(VI)和3-,常规方法难以同时去除上述两类污染物。本课题选取泡沫铜为基底材料,使用化学浸渍改性的方式,制备了Cu-Ag双金属复合电极,在利用SEM、XRD等手段对Cu-Ag双金属电极进行表征的基础上,通过电化学方法探究了Cu-Ag双金属复合电极还原U(VI)和3-的效能及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SEM、XRD等方法发现,Ag负载后的泡沫铜表面生长出晶状结构的单质Ag,证明单质Ag通过化学浸渍反应成功的负载到了泡沫铜基体上。与未改性前的泡沫铜电极相比,Cu-Ag双金属复合电极还原U(VI)和3-的效能均有明显提升,在-1.4 V外加电势下,还原3-和U(Ⅵ)的能力分别提升了4倍和7.8倍。(2)Cu-Ag双金属复合电极能够有效处理U(VI)-3-复合污染地下水。与原泡沫铜电极材料相比,Cu0.9Ag0.1双金属复合电极可以对U(Ⅵ)和3-进行协同去除,且电化学还原效率显著提升,对3-和U(Ⅵ)的去除效果大幅度提高。在去除率方面,外加电势-1.4 V,24 h内Cu0.9Ag0.1电极在U(VI)-3-复合污染地下水条件下,对于3-的去除率为99.1%、对U(Ⅵ)的去除率为93.6%,对两种污染物均有较好去除效果。且通过SEM、XRD表征证明了反应后的Cu0.9Ag0.1的Cu-Ag双金属复合电极材料电极骨架结构保存完好,且通过1000次循环的CV循环伏安测试实验可证明该电极材料有良好的稳定性,可重复使用。(3)通过伏安法对Cu-Ag双金属电极还原U(VI)和3-的热力学过程进行了表征,U(VI)的起始还原电位为-1.0 V,3-的起始电位还原为-0.75 V,2-的起始还原电位为-1.2 V,阴极电势对3-还原的含氮产物有较大影响,且U(VI)-3-在复合污染条件下,U(VI)和3-的起始还原电位不变,但在复合污染下U(VI)的还原速率略有降低。通过Cu0.9Ag0.1双金属复合电极在-0.8 V~1.4 V进行阴极反应电势的优选时,发现当阴极反应电位为-1.4 V时在24 h内,对3-和U(Ⅵ)离子污染地下水的最好去除效率为99.1%和93.6%。本研究为采用电化学方法处置U(VI)-3-复合污染地下水提供了一种新的处理思路,可为处置地浸采铀地下水工艺开发和优化提供支撑。
其他文献
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水的过度排放和农业氮肥的大量使用导致水体中硝酸盐的浓度越来越高,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目前,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硝酸盐处理技术,用于去除水体中的硝酸盐。在众多的处理技术中,电催化还原法作为一种绿色、经济、可实现硝酸盐去除的同时合成氨的技术脱颖而出,其具有操作简单可控、处理效率高、成本低和处理产物可控等优势。设计制备高活性和高选择
科学的作业设计有助于教师更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练习。文章从初中物理操作类作业设计的目的、原则出发,关注初中物理操作类作业设计的要领,并提出结合课堂教学需要,增强学生操作技能;结合日常生活实践,提高学生操作兴趣的设计策略。
<正>艺术家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不断探索,化繁为简,用非具象、非主题的表现手法,展现人们内心渴望的那一方能理性思考、能重拾秩序的净土,通过方寸之间的画面与都市文化中人的精神内涵、生活原型发生关联。在艺术创作中,功利化的目的往往会干扰到艺术本真的呈现,以最简单的形、色元素为“舟”去抵抗模仿性语汇的风浪,进而通过“形色至简”的坚韧艺术追求,达到“大道至深”的哲学彼岸。这是我经过三十多年艺术和设计实践摸
期刊
发展大型漂浮式海洋结构是偏远岛国面对人口过度密集、海平面上升等问题的重要解决途径之一。由于大型浮式结构水线面面积较大,在波浪作用下的水动力响应问题突出,需要针对依托工程海况,研究结构选型以及减摇控制措施。基于三维势流理论和刚体运动方程建立了浮箱水动力响应数值模型,分析了面元及莫里森单元模拟减摇板影响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纵横比为2:1的矩形浮箱在各个浪向下的运动响应相对平稳;安装减摇板对浮箱的横
目的 分析血栓弹力图参数联合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创伤医学中心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28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72例和无DVT组21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栓弹力图参数和术前、术后1 d,术后3d血浆FIB、D-D水平;采用Logist
为分析液舱晃荡和航速对养殖工船运动的影响,采用三维势流理论对一艘试验养殖工船的横摇、纵摇和垂荡进行频域数值计算,并通过Malenica提出的方法考虑液舱晃荡黏性的影响。应用脉冲响应函数法计算系泊工况下的时域耦合运动响应。结果表明,液舱晃荡对横摇运动影响较为显著,横摇固有频率发生偏移;对纵摇谐振幅值影响有限;对垂荡运动几无影响。随着航速的提高,横浪中航行的船舶横摇运动响应没有发生变化,而迎浪中航行的
地下水通常具有分布广泛、变化稳定和水质良好的特性,是支撑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然而由于上覆人类活动类型多样,例如生活污水排放、垃圾填埋渗滤、化肥过度使用和畜禽养殖厂产生的粪便不合理安置等多个潜在污染源复合叠加,导致城市地下水污染事件频发,且污染物类型复杂。尤其对于岩溶区来说,地表广泛发育裂隙、天窗和落水洞等形态,含水层同时具有扩散流和管道流两种污染物输入途径,地下水污染风险更高。在众多的地下
近年来,随着农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化肥的过量施用及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使得地下水氮素污染日益加剧。为了研究地下水氮污染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本文选取河南省新乡市境内人民胜利渠灌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每月1次的频次进行现场监测和室内试验采集2017年5月—2019年4月的数据。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和同位素示踪技术,分析了研究区地下水无机氮污染特征和影响地下水硝态氮含量的关键因素及其迁移转化规律,识别了地
2020年2、5、8月对浙江省湖州市老虎潭水库水质理化指标及水生态指标进行调查,分析了该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优势属,并应用典范对应法分析了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运用水质生物学评价法、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进行水质评价。同时,为更好了解老虎潭水库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选取了水体理化指标(SD、DO、CODMn、TN、NH3-N、TP和SS)和水生态指标(浮游植物生物量、浮游动物生
红细胞血型抗体鉴定试验是输血相容性检测的重要内容之一,目的是准确鉴定出患者体内存在的同种抗体,并评估其是否能够引起胎儿和新生儿溶血病、溶血性输血反应及降低输入红细胞存活率等。本共识阐述了红细胞血型抗体鉴定的质量管理要点、标本及检测试剂要求、检测方法的原理和选择、常规抗体鉴定流程、结果判读与综合分析解释,旨在提高检测人员正确理解抗体鉴定意义,保证红细胞血型抗体鉴定试验的灵敏、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