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应用穴位肌层埋线结合中药汤剂治疗脑梗死后肾气不固型尿失禁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本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并针对1小时尿垫试验和西医临床症状进行评价,旨在寻求一种绿色的治疗方法,既有效又便于操作,能够更好的指导临床,并为针药结合治疗本病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全部病例90例均来源于2016年3月至2017年1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二病房及门诊患者,患者年龄介于40~75之间,与脑梗死和尿失禁的诊断标准相符,辩证属于肾气不固型尿失禁,且符合纳入标准。按就诊先后顺序经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A组(穴位埋线结合中药组)、B(单纯穴位埋线组)、C(单纯中药组),每组30例。三组都接受脑梗死基础治疗和脑梗死后康复治疗。A组同时接受穴位埋线治疗和中药治疗,穴位埋线治疗取双侧三焦俞、肾俞、膀胱俞、次髎和会阳穴,每隔15天进行一次穴位埋线,2次共计30天为一个疗程;中药治疗选用菟丝子散加减,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煎药室,浓煎至200mL,采用真空密封分装成2袋,每袋100mL,每次口服1袋,2次/天,持续治疗30天,期间每7天停药休息1天。B组的治疗同A组治疗中的穴位埋线治疗,C组治疗同A组治疗中的中药治疗。从治疗前和治疗后的1h尿垫试验、尿失禁程度评估、西医临床症状评分及疗效等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统计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三组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1h尿垫试验的数据显示,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尿垫增重量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三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经治疗后A组疗效均优于B组和C组,而B组和C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AB<0.01,PAC<0.01,PBC>0.01)。3.尿失禁程度评定结果统计表明治疗前三组患者尿失禁程度没有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三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值均小于0.01,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均有明显疗效,且A组疗效均优于B组和C组,而B组和C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AB<0.05,PAC<0.05,PBC>0.05)。4.西医临床症状评分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三组患者经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疗效均优于B组和C组(P<0.05),积分上,A组均优于B组和C组(P<0.05),A组有效率为86.21%,B组有效率为66.67%,C组有效率为58.62%。结论:1.穴位埋线结合中药治疗脑梗死后肾气不固型尿失禁疗效确切,且优于单纯中药治疗组及单纯穴位埋线组。2.穴位埋线结合中药治疗脑梗死后肾气不固型尿失禁可明显改善尿失禁症状,减少1小时的排尿量,且显著降低西医临床症状评分,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