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时代网络化背景下,网络社交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正如微博、微信、QQ、社区、论坛等社交应用平台的普及,不仅丰富了人们社交的方式、内容和情感,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然而,这种网络化的交流模式也蕴藏着潜在的弊端,同时也会给人带来焦虑、抑郁等不良负面情绪。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社交的方式、频率、内容及其对网络社交的认知等进行随机调查,分析了社交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对网络社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佐证了由社交网络带来的大学生群体性孤独问题。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验证提出的假设,初步得出以下认识:(1)社交网络使用时间、社交网络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与脱离网络后产生孤独感之间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即大学生群体在社交网络上花的时间越是超过现实人际交往的时间,那么脱离社交网络,其孤独感相应地也会有所增加,而在社交网络中更能寻求到归属感和认同感,那么对于它的依赖性增加,相应地其在社交网络上花的时间会超过现实人际交往时间,从而脱离社交网络后孤独感也随之地增加。(2)网络认同感和归属感与社交网络的使用对大学生的孤独感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大学生网络认同感和归属感与社交网络使用方面的增加,其孤独感也会有所增加。(3)独生或非独生子女以及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群体性孤独问题上没有显著差异:即是否独生与专业的不同并不会影响大学生在脱离社交网络后的孤独感情况。(4)不同年级、性别的大学生的群体性孤独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女生群体性孤独的均值高于男生,高年级的均值高于低年级。以上调查结果表明:社交网络的使用无疑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群体性孤独问题产生影响。同时,访谈结果也进一步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线上、线下交往中的表现反映了群体性孤独现象的存在及程度。通过对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分析和比对,提出了关于造成当代大学生群体性孤独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的4个相应建议:(1)学会独处,意味着能够很好的进行自我情绪的调节,对自我进行认知的更新,也能更好地应对社会关系与人际交往中的不适应,而非当周围与自己显得格格不入时选择逃避,进而陷入迷茫与孤独之中。(2)面对面交流,正视社交网络交往的地位,把握好其与现实人际交往的比例分配。(3)家庭关怀,家庭的情感给予格外重要,有利于社交能力的参与和提高、自我价值感的形成和自我接纳的培养。(4)教育引导,重视心理教育等在个人塑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