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体转动惯量在位测量装置与方法的设计研究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iaocang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精密仪器、工程机械、武器系统、航空航天等领域,转动惯量是影响零部件和系统工作特性的重要参数。在机械行业中,许多做定轴转动零部件需要对其转动惯量进行测定,以确定其工作性能和特性。因此,转动惯量的准确测量对于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组装完成的回转系统,系统的转动惯量测试与摩擦阻力矩相关,而摩擦阻力矩的精确测试有一定难度,因此回转系统装配后的转动惯量精确测试成为研究中的关键。针对上述问题本项目提出一种以减少摩擦阻力矩影响作用,利用回转系统的转动多区间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测试,并通过分析计算获得系统转动惯量的测试方法,并根据这测试技术原理,研制可以在位测量回转体整机惯量的装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分析回转体转动惯量在位测量的阻力矩因素并提出测量方法  分析了现有转动惯量测量方法的优缺点,其中落体法适合同转体转动惯量的在位测量,但是其测量精度较差,主要误差来源为轴承的摩擦阻力矩。针对轴承摩擦阻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载荷和速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一种改进的落体测量方法。该方法采用的质量相等转动惯量不相等的标准转动惯量盘进行两次落体运动,两次运动过程中轴承所受的载荷相同;采用速度相同点计算转动惯量值的方式,确保两次计算时刻的轴承转速相同。通过做差消除运动方程中轴承摩擦阻力矩因素。  2.搭建回转体转动惯量在位测量试验平台  搭建了回转体转动惯量在位测量的试验平台。试验平台的设计包括机械结构设计、气动回路设计、硬件电路设计和控制软件设计。其中时间同步装置提高了设备的测量重复性,自动绕线装置提高了设备自动化程度,简化了操作。试验台通过编码器、采集卡采集位移数据,通过VB开发平台编写计算控制软件,并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到转动惯量的值。  3.回转体转动惯量在位测量装置的试验测试  利用研制的转动惯量测量装置完成了重复性试验;计算起点试验;重物落体质量、落体高度和包络角的影响试验。  重复性试验证明了对于落体法而言,时间同步装置能够有效降低由人为因素引入的试验不确定度,提高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计算起点试验证明了轴承的启动摩擦力矩对试验的测量精度影响很大,通过试验数据可知,计算起点为总数据点的20%时,50次重复试验测量得到转动惯量的方差最小;  落体重物质量试验证明了,不同的被测转动惯量对应不同的落体质量;落体高度试验证明了测量试验具有最小测试高度;包络角试验证明了,包络角度对于试验的测量影响很小。以2.606 g·m2的标准测试盘作为被测物时,落体质量为150g,落体高度为1.8m包络角为160°时,50次重复试验的最大测量误差接近1%。  本项目研制的回转体转动惯量的在位测量方法与装置,减小了轴承摩擦阻力矩对于测量的影响,相对于传统落体法高于6%的测量误差,在有效的测量范围内,本测量方法与装置提高了落体法的测量精度。
其他文献
本文简要介绍动力锅炉脱硝工艺原理,通过对锅炉脱硝系统技术改造和优化,降低脱硝氨气消耗,为公司动力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提供数据支持,也为同类运行装置提供参考.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种应用标准相继出现,人们对无线通信系统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希望其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同时成本更低,功耗更小。纠错编解码模块作为无线通信
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为典型的荒漠、半荒漠中型有蹄类物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IUCN红色名录将其列为低危种。自2007年,作者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于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
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信息量的极大丰富,通信产业的宽带化趋势日渐明显。但瓶颈存在于接入网,因此各种宽带接入网技术的发展成为当前通信界关注的重点。而随着WiMAX(World
“双控体系”是保障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构建了“双控体系”模型,总结出如何系统地构建效率高、针对性强的“双控体系”.以天津某化工企业为例,通过收集到的数据并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交换量与日俱增。近年来,以光波为载体、光纤为传输媒质的光纤通信异军突起,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主体。光纤通信具有容量大、传输距离远、节省
综述了用于合成氢氟烯烃的脱氯化氢催化剂的种类及性能,总结了各类脱氯化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催化剂的发展方向.
介绍了不同原料路线乙二醇的生产工艺及新技术研发动态;分析了国内外乙二醇的市场情况.对乙二醇产业的国家政策导向、产品质量提高、下游产品开发、新建装置布局、风险与前景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结合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碳四烃吸附分离中的优势,分析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吸附分离碳四烃的机理,总结了多种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吸附分离碳四烃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