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大带宽,高传输效率,高密度集成的光器件一直是光电集成器件研究的一个重点。传统光学器件在投影,成像,探测,医学等方面能够实现各种各样的功能,但是由于体积较大,不便于密集集成,或者受限于光学衍射极限,在某些情况下限制了用途。作为人工设计的新型结构,超表面能在亚波长尺度上控制电磁场的相位/振幅/偏振状态,不仅表现出极强的调控电磁波的能力,还具有极为紧凑的优点,在实现光学功能的同时,使高密度集成的光器件成为可能。表面等离激元(SPP)是在金属/电介质交界面处的倏逝波,能将光场束缚在亚波长范围内。超表面可以通过控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带宽,高传输效率,高密度集成的光器件一直是光电集成器件研究的一个重点。传统光学器件在投影,成像,探测,医学等方面能够实现各种各样的功能,但是由于体积较大,不便于密集集成,或者受限于光学衍射极限,在某些情况下限制了用途。作为人工设计的新型结构,超表面能在亚波长尺度上控制电磁场的相位/振幅/偏振状态,不仅表现出极强的调控电磁波的能力,还具有极为紧凑的优点,在实现光学功能的同时,使高密度集成的光器件成为可能。表面等离激元(SPP)是在金属/电介质交界面处的倏逝波,能将光场束缚在亚波长范围内。超表面可以通过控制表面等离激元,极大地增强光与器件的相互作用,在片上实现许多吸引人的功能。本论文研究了基于超表面等离激元的石墨烯光调制器,实现了宽带下极大的调制深度,以及基于超表面等离激元的偏振无关波前控制器,能够偏振无关产生艾里SPP,片上聚焦和无损耗SPP。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在基于超表面等离激元的石墨烯光调制器研究中,石墨烯因其高电子迁移率,较宽的工作带宽,和电导率可调性被用于制造动态光学器件,包括光电探测器和传感器等。等离超表面由金属块阵列组成,能够支持电场主分量与石墨烯平面平行的SPP,通过优化超表面的结构参数,可以增强SPP场的束缚能力,从而极大地增强电场与石墨烯的相互作用。利用石墨烯可调控的特性,通过改变其两端的电压来改变它的光学性质,从而得到高调制深度的调制器。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的数值仿真结果表明,与以往的石墨烯调制器相比,该调制器在宽带范围内表现出明显提升的调制深度,在1550nm处达到4.66dB/μm,插入损耗为1.4dB/μm,同时较易于制备。该设计同时增强SPP场和让主要场分量在某一平面内的方法,为实现更多的纳米光子器件提供了可能性。
(2)在基于超表面等离激元的偏振无关波前控制器研究中,提出一种偏振无关控制SPP振幅和相位的方法。等离超表面由金属薄膜上的纳米狭缝阵列组成,通过改变狭缝的旋转角度,位置,以及狭缝对的数量,可以在偏振无关的状态下实现对SPP的振幅和相位控制,同时增强SPP的强度。为了验证该机理,通过数值仿真和实验测试实现了偏振无关艾里等离激元的产生,片上聚焦和无损耗SPP,结果表明这种基于等离超表面来实现对SPP的偏振无关波前控制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该方案提出了新的偏振无关控制SPP的方法,可以扩宽微纳光器件在等离激元电路和表面光学操控中的应用。
其他文献
利用电光晶体的光折变效应产生位相共轭光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光学位相共轭方法.光折变位相共轭具有建立阈值低、保真度高和大损伤阈值等优点,因而具有广泛的用途.在该论文中,我们针对Ce:BaTiO<,3>晶体光折变自泵浦位相共轭器的特性和应用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实验全面研究了Ce:BaTiO<,3>自泵浦位相共轭特性:在低重复频率(1Hz)、532nm调Q激光泵浦时最高获得了21.5%的位相共轭反射率,而此前报道过的建立位相共轭脉冲光最低重复频率是10Hz;实验中发现在532nm~790nm波长范围内
相较于传统的落射式荧光显微镜,光片荧光显微镜(LSFM, Light-sheet Fluorescence Microscopy)与组织透明化技术的结合,以其高通量、高轴向分辨率、低光毒性等优点,为整体器官这类宏观级大样本的解剖学显微成像带来了成像速度和空间分辨率上的改进。再相较于常规的高斯光片显微镜,新型的贝塞尔光片显微镜在前述的基础之上,还兼具大视场和高轴向分辨率这两个优点,能为器官样本的整体三维成像带来更多的益处。
与先进的成像手段相对应,基于三维图像的可视化和定性/定量数据分析是衔接获取
二维钙钛矿因其具有更好的环境稳定性、天然量子阱、层状结构和独特的光学性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二维钙钛矿丰富且可调制的光电特性使其在太阳能电池、发光器件、光电探测器和激光器中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为了进一步进行基于二维钙钛矿的器件设计和性能改善,理解二维钙钛矿的基础光学性质至关重要。为此,我们系统地研究了温度和应力对二维钙钛矿带隙的调控。
首先,本文利用水热法成功合成二维钙钛矿(n-BA)2(MA)n?1PbnI3n+1(n=1-5)和(iso-BA)2(MA)n?1PbnI3n+1(n=1-3)并
光束通过散射介质如天空中的雾霾、海水以及生物组织等会发生光学散射现象,导致光束在散射介质后聚焦能力下降,由于散射光的影响探测器无法探测到真实的物理信息,因此严重限制了在光纤通信、生物医学成像等领域的应用。由此可见,如何通过散射介质实现高质量成像成为一项重要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复原方法,可以恢复在光片荧光显微成像过程中由厚生物组织散射引起的图像质量下降,显著提升了三维光片荧光显微图像的性噪比和分辨率,而无需复杂的光学设施或迭代重建算法。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本文通过构建散射
5G时代下新设备新业务带来的数据流量的暴增与日益紧缺的频谱资源形成矛盾,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是解决这一困境的关键技术之一。该技术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收发天线间严重的自干扰问题,目前实现自干扰消除主要从天线域、模拟域以及数字域三个层次共同进行。在各类模拟自干扰消除技术中,微波光子学由于其天然的优势,成为了一种有效解决方案。本文围绕基于微波光子学的射频自干扰消除技术开展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成果如下:
(1)研究了微波光子学自干扰消除系统非线性和自干扰消除性能的量化指标——无杂散动态范围
风速风向的准确测量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为了满足各个领域的使用需求,科研人员开发出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气流传感器。传统的机械式风速传感器(风杯式风速计)在气象监测领域应用广泛,但体积较大,并且启动风速通常在0.3m/s以上,不利于低风速测量。超声波式风速传感器测量精度可达到0.01m/s,但其价格较为昂贵。热式风速传感器在中低速气流中测量灵敏度较高,但其功耗相对较高,且易受电磁干扰。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光学传感器灵敏度高、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结构简单且价格便宜等优势,本文提出了两种光学气流传感
超快光纤激光器转换效率高、脉冲质量优、结构紧凑,作为优质的超短脉冲光源在光通信、精密测量、微加工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高效的锁模技术是超快光纤激光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近年来,二维材料可饱和吸收体的兴起为被动锁模光纤激光器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得益于腔内丰富的物理作用机制,通过合理配置激光参数可以产生不同类型的孤子脉冲。发展复用型的超快光纤激光器,实现不同类型脉冲的同时输出,从而满足多样化的应用需求,成为近年来的研究新趋势。
本论文以此为导向,开展锁模光纤激光器的复用技术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云服务、视频直播等各种新型互联网服务的快速兴起,以城域网、接入网和数据中心网络为代表的中短距传输网络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因此,新型低成本、大容量中短距离传输方案吸引着国内外研究者广泛的兴趣。斯托克斯矢量直接探测(Stokes Vector Direct Detection,SV-DD)可以通过直接探测的方式实现信号偏振解复用,其可以在较低的成本下实现比强度调制直接探测方案更高的频谱效率,是新型中短距传输方案的有力竞争者之一。本论文研究了SV-DD中短距光传输系统的关键技术,主要的
表面声子激元,作为一种极性电介质内的声子与入射到介质内的电磁波相互作用的集体振荡模式,具备许多表面等离激元所不具有的优点,如损耗低、亚波长结构和光谱响应范围可调等,在石墨烯红外探测器应用中具有很大的潜力。本论文设计了工作在中红外(8~14μm)的增强吸收以及可开关调控吸收的不同结构,该红外吸收结构利用光栅,在结构内部激发出表面声子激元,将入射光场的能量耦合到石墨烯中,以此增强石墨烯层的红外吸收率。在此红外吸收结构基础上,采用了时域有限差分算法(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
凭借紧凑的尺寸和优异的光学特性,微环谐振器已经成为硅基光子学领域不可缺少的基本元件。基于热光效应和等离子色散效应的有源调谐硅基微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光开关、光调制器、光信号处理等领域;利用石墨烯、黑磷等新型材料实现微环调制也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近年来,相变材料逐渐在集成光学领域崭露头角。在不同相态下,相变材料具有显著的折射率差异;不同相态之间可以在电信号或光信号的触发下实现高速、可逆、可重复的切换;同时,其相态切换是“非易失”的,即不需要持续的能量输入维持折射率变化。本文提出将一种典型的相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