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同时,传统的利益格局发生了彻底变化,社会也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期。由于发展的不均衡、利益分配不公、制度体系不完善等各种问题所引起的深层次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使得当前社会心态出现了一些失衡现象。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党中央对社会心态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疏导,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体现了解决社会心态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倘若社会心态不能得到有效的疏导和指引,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家庭幸福,也会对社会造成种种不良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帮助国民塑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克服和纠正种种不良社会心态,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本文围绕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的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社会心态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我国社会心态的发展历程;然后着重从社会焦虑、弱势心态、社会不公平感和社会诚信危机四个方面对当前存在的负面社会心态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这些负面心态的存在现状、特点、产生原因及其危害;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社会心态问题产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进行了系统梳理;最后针对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出了社会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保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公平正义理念的培育,同时对个人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