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非农用地征用。导致失地农民这一社会群体的产生,并且徘徊在社会的边缘,且数量有增无减。虽然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手段和措施对其进行安置补偿,针对不同情况在住房、就业、社保等方面给予其一定的安置和货币补贴。以期在失去土地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能提高而不是降低,但是离开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土地,想要融入城市生活的他们,在生活、行为、文化、就业等方面会发生什么变化,他们对政府的安置补偿措施是否感觉满意,有哪些因素影响他们对满意度的评价,有针对性的就这些具体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政府当下还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之处,这些问题都是政府当下应该面对并思变的。 满意度是用来测量人们对某种期望满足程度的指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评定标尺,作为一种心理评判指标,它具有极大的主观性,结果虽与实际有一定差异,也具有重要借鉴和指导意义。本论文在对城镇化、失地农民、安置补偿、满意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基础之上,以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相关知识为辅助指导。选取云南省昭通市这一具有代表性的群体作为调查样本,通过问卷和深度访谈,收集第一手资料和基本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拟合失地农民安置补偿满意度指标,通过使用STATE统计软件,用逐步回归法消除特征变量间的共线性以及剔除不显著的特征变量,进而导出其中最具有显著性的五个指标:性别、安置方式、文化程度、月收入、年龄,再运用方差分析来回判准确率,通过比较分析五个显著的影响变量的差异度,为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失地农民安置补偿政策。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1)加大农民就业培训力度,提升其自身能力;(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缓解失地的后顾之忧;(3)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实行多样化的补偿;(4)提高失地农民收入水平,保证长足收益。